第05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砥砺前行的硕果 催人奋进的故事(代表通道)

——来自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的心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09日   第 05 版)

  3月8日14时许,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7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基层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回答记者提问,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履职心声和感受,犹如早春暖阳,催人奋进。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代表首先接受提问。他深情回顾了去年在武汉抗疫前线的经历,尤其是广大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的表现让张伯礼感触深刻。“‘80后’是主体,‘90后’是先锋,还有不少是‘00后’,他们是新锐。”张伯礼说,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经历了这场抗疫大考。

  “谁是抗疫中最可爱的人?不管是冲锋陷阵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只要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张伯礼说。

  在各行各业中,“90后”等“后浪”逐渐肩负起时代使命。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公司的项目质量管理员邹彬代表就是一名“95后”。从中建五局内部“练兵”到逐步挑战行业更高级别比赛,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要用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用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经过多年磨砺,邹彬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理解。同时,他也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兄弟姐妹: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邹彬还建议加快推动农民工向新型技术产业工人转型,并呼吁全社会更加关心、关注农民工群体,让他们有更多学习提升、改变命运的机会。

  需要传承的精神有很多,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2004年以来,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首席技能师齐嵩宇代表被称作“生产线上的发明家”。

  在齐嵩宇看来,“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2015年起,齐嵩宇每年都会培训200多名学生。他说:“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为‘中国智造’保驾护航。”

  同为“发明能手”的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代表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再到成为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经历。

  “工作不分高低,只要奋斗就会有获得。”面对扫大街、掏厕所、管理垃圾场等在别人看来的脏活、累活,张金海却思考如何制造出提质增效的设备,让环卫工人工作时更省时省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金海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和排除设备故障数千个。如今,他带出的30多名徒弟都成为环卫一线上的技术骨干。

  最后,张金海建议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不断提升全国300万环卫工人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明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要加大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化。”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代表说,中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经构建,知识产权法律的“四梁八柱”已经牢牢架起。

  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马一德深度参与相关法律的修改、制定。“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他感叹道。

  马一德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系统修法,将更好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在高质量开放中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决心。”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范思翔、伍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