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洒在高13米的党徽雕塑上,照亮了党徽上镌刻的共产党宣言……很多来到陕西延安宝塔区南泥湾镇的人,被广场上巨大的党徽所震撼。
深入了解南泥湾后,记者发现,今日南泥湾有太多令人震撼的地方。
80年前,八路军第一二O师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掀起大生产热潮,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为后人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80年后,牛年春节前,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鉴君向记者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三五九旅”,要把南泥湾建设成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绿色南泥湾
林草覆盖率超过87%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
80年前,南泥湾从昔日“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更不一般。
“水稻开镰啦!”
北大荒人的这一声亮嗓,回响在距离黑龙江2000公里外的南泥湾。
2020年10月23日,北大荒农垦集团绥滨农场的种植技术代表和南泥湾集团农业公司负责人一起,挥动系着红绸带的镰刀,弯腰割下金秋稻田第一镰,并响亮宣布开镰。此时,两台佩戴大红花的收割机转动起来……
两年前,北大荒农垦集团与南泥湾开发区党工委达成合作,将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了南泥湾。
当年,人们用镢头开垦出“陕北好江南”;如今,南泥湾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发展现代农业之路上,南泥湾开发区一步一个脚印——
与北大荒、青岛袁米、陕西未来等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稻米产业;
与延安农投集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临镇冷链仓储加工厂等基础设施项目;
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建南泥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泥湾不仅建成了千亩景观示范农田,还引进中天羊业、中欧粮业、金伯利农庄等116家企业注册落地,签订合同额120.3亿元,建成了田园综合体、经济作物示范园区。
南泥湾高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将更多土地还给自然。“南泥湾的林草覆盖率超过87%。”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吴雄很认真地说。
父辈开荒,后辈种树。过去为了解决温饱开荒,现在为了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栽树。
卫星遥感图显示,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不断向北推移,植被增加带来的雨水把延安的天冲洗得越来越蓝。
李鉴君介绍说,南泥湾开发区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水源涵养能力全面提升,水生动植物繁育栖息、蓬勃生长。2019年底,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达到38.94%。
南泥湾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目前,南泥湾人均新增收入中15%来自生态产业。南泥湾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形成四季不断的美丽风景,“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来南泥湾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
不久前参观过南泥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对记者说,昔日三五九旅大生产,丰衣足食抗击日伪。今日发扬南泥湾精神,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
红色南泥湾
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
在南泥湾采访,一路上,红色文化让记者应接不暇。
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南泥湾发展起了两大产业——旅游和教育培训。
记者看到,南泥湾党徽广场周围,土地平整,房屋鳞次栉比,沿街开满了各式各样的饭店。当地人介绍说,每当夏天来临,远处的山上一片青翠,地里水稻摇曳,当年“陕北好江南”的美景又浮现了出来,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020年‘五一’期间,游客突破21.2万人次,南泥湾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延安市民休闲娱乐后花园。”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峰表示,现在南泥湾景区已经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窑洞、土炕……南泥湾的一家民宿里,黄土高原的浓郁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传承特色,又有创新。过去的炕烧火,现在这里的炕用上了石墨烯技术,加热快还环保。”民宿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这家民宿有五口窑洞,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院子。院子一侧有公用厨房,顾客可以自己做饭。院子里还有空地、地窖,来这里住几天,可以原汁原味地感受陕北普通居民生活。“这是我们南泥湾管委会主管的一家民宿,目的是给附近居民做一个样板。”张峰说。
打造陕北新民宿,是南泥湾发展旅游的一种特色方式。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极具地方特色,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于是,南泥湾管委会打造出样板,以此带动当地百姓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
吴雄介绍说,2020年,南泥湾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到5.3万人次。
从民宿出来,沿着公路走,路边两座小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南泥湾教育培训基地,分为南北两区。”吴雄指着两座小楼介绍着。南泥湾是军垦、农垦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每年来到南泥湾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为发展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育培训基地一共占地1100亩,军垦大酒店、农垦大酒店等已经建成,加上改造完成的窑洞,目前一共能提供1000张床位。“2020年,培训基地一共接待培训近1.7万人。”吴雄介绍说。
有不少企业看好南泥湾的教育培训产业。中国兵器集团等企业已经入驻南泥湾教育培训基地,在南泥湾打造中兵南泥湾军民融合产业园。南泥湾还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打造教育培训基地、金盆湾青少年研学基地,与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培训学员421批3.93万人次。随着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南泥湾将成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加强学习的重要基地。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泥湾的红色旅游和教育培训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契机。”吴雄信心满满地说,大生产纪念馆、大生产风貌街区、长征精神体验带、蜂语秘境、花园城堡等项目将要相继对外开放,配套基础设施也将全面完工。
科技南泥湾
开启“数据大生产”
南泥湾,有着不少美名:“陕北好江南”“红色文化小镇”……如今,它又有了一个新名——“科技示范镇”。
2020年11月,南泥湾镇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示范镇。
南泥湾发展高科技,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对此,辛柯俊就曾吃惊过。
辛柯俊是江苏南京樯图数据研究院院长。2020年12月,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到南京调研。“樯图能不能到南泥湾发展一下?”当调研团提出这个想法时,辛柯俊有些吃惊,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南泥湾是一个革命老区,他没想到,南泥湾想走科技创新的路子。
不久后,调研团离开了南京,但还是隔三差五地联系辛柯俊,介绍南泥湾的发展规划。辛柯俊有点拿不定主意了,不过,这难不倒他,因为樯图做的就是帮人拿主意的事。
“我们的产品叫‘全息大图’,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处理,最终生成类似作战地图的辅助决策大图。”辛柯俊说。于是,他让计算机围绕南泥湾的信息生成了一幅图,结果出来后,辛柯俊眼前一亮:可以在南泥湾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智能分析平台。
辛柯俊向记者分析说:“‘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想在南泥湾建立一个平台,进行‘数据大生产’,向全国提供乡村振兴‘全息大图’及延伸服务。”辛柯俊介绍说,目前,该数字平台项目已经立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
记者看到,《南泥湾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四大战略工程”,位居第一的就是“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正成为南泥湾重要经济增长点。
在南泥湾359创业基地大厅里,摆着一张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推介图。推介图显示,开发区规划建设占地300亩的绿色科技双创平台,谋划实施一批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建设一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飞地经济等创新科技项目。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路上,南泥湾跑出了加速度。
1月13日,中兵南泥湾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性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南泥湾管委会副主任赵建军表示,建设中兵南泥湾军民融合产业园将在南泥湾形成“北斗+产业”这一数字经济新模式,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又一新典范,对开发区打造北斗应用示范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南泥湾引进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带动应急装备、果业气象监测平台、无人机展示中心等数字产业发展,红色土地逐渐长出了数字经济。
优良的营商环境成为南泥湾的重要吸引力。
延安农泽科技公司在南泥湾建起了农业大数据中心。公司副总经理王佩说:“从2019年11月起,开发区管委会先后与我们进行了8次对接。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让我们深感其诚意,决定来到南泥湾投资发展。”
王佩说,开发区管委会对企业落地、项目建设十分重视,安排专人协助办理注册手续,短短两天,公司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入驻了创业基地。
对于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的这支队伍,辛柯俊也有深刻印象。“他们大半夜才到南京,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就开始了工作,真有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辛柯俊说,这体现的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宜居南泥湾
亲身享受家乡发展的幸福感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现在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村民侯秀珍老人一边介绍着,一边把记者迎进了窑洞。
陕北的冬天有点冷,门口的积雪还没化,但窑洞里暖暖的,几盆绿植摆在屋里,水灵灵的。
“您闲着的时候做什么,也上网吗?”记者问。侯秀珍老人回答说:“别看咱这窑洞在山沟沟里,早就通网络了。你下次来,估计连电线杆也看不见了,线都在地下走了,整齐!”
2020年,南泥湾镇实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水、电、气、网管线入户,铺设排污管道,硬化路面,改造水渠,安装路灯……村民们感受着居住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
南泥湾农场退休职工曹斌家里有8口人,过去住在农场安排的老楼里,只有50多平方米,年代久了不安全。现在他家搬进了安置房,年轻人也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如今的南泥湾真是大变样,环境好了,马路宽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曹斌说。
2020年,南泥湾开发区建成群众安置房46栋789套,改造农家院落345户、改厕267户,环卫、绿化一体化全覆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居民住进了新房子,老房子也没闲置,有了新用途。
“南泥湾开发区成立以前,大家基本是种点玉米,没啥收入,要不就是到外头打工。现在真没想到,自家不住的窑洞也能挣钱。”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李生成说。他家的房子毗邻南泥湾开发区红色文化小镇旅游核心区,租赁出去办农家乐,每间每月能收入600元。
旅游热带来了闲置房屋和宅基地的增值,开发区房屋年租金从不到3600元/孔(间)增长到7200元/孔(间)以上。
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说:“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感,桃宝峪村宣传、动员村民将道路沿线闲置院落整体向外出租,办农家乐,在解决村民就近就业的同时,增加村民租金收入。去年9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村上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了6家农家乐、3家民宿,村集体的停车场和30余个经营摊位的生意也跟着火爆起来。”
2020年夏天,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游客们熙熙攘攘,或三五成群拍照,或与好友漫步,或携子女戏水玩耍。李生成抓住了商机,在湿地公园的一条小溪上开起了水上乐园,通过经营游船等游乐设施,在“五一”到“十一”的旅游旺季赚了四五万块钱。
“我今年58岁了,岁数太大了,不想外出打工了。”李生成说,这几年南泥湾发展得太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
旅游淡季,村民们还可以参与到项目建设、环卫绿化、景区运营等工作中。“现在开发区有570多名农民农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收。”王林说。
“人居环境的改善不只是结果,也是一个过程。”作为第一书记,王林来桃宝峪两年了,曾是公安干警的他,如今对南泥湾乡村振兴的成绩有了更多的思考。“不仅要让村民感受到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其中,通过亲身参与享受家乡发展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