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牛年 期待辉煌
本报记者 陈振凯
今年春节长假,我和家人留京过年。少了返乡回城两头劳顿,多了时间喝茶聊天。一次聚餐,得知一个朋友即将生子,孩子属牛。说起生肖,大家话多起来。另一朋友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是牛年。我想了想说,我工作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属牛”,1985年创刊,今年36岁。
在中华文化里,“牛”的寓意很正能量,大多与勤劳、奉献、奋进、力量有关。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谈到三种牛的精神,分别是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今年农历辛丑年,恰逢建党百年,也是我国将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征程”的年份。俗语说,牛马年里好耕田。这样的年份,值得期待。
春节期间朋友交流,回顾展望,聊得最多的是“转型”,互相祝福“牛转乾坤自君始”。
一个山东朋友,在北京创业多年,去年开始转型。他之前从事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服务,飘在“云端”,现在搞起了实业,开发了一款饮料,接了“地气”。他身上的拼劲,让人想起拓荒牛,一直都在“创新发展、攻坚克难”。万事开头难,他想借着牛年的牛气,把生意开拓好。
家住北京通州的一个朋友,计划春节后从招聘行业跳槽到大数据行业。在他看来,后者更有前景。人到中年,跳槽总难免有压力。当然,这位朋友有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身有牛劲儿,能成牛事儿。
有几位公务员朋友,也在春节前后转岗。有的从街道办转到区里工作,有的从中央部委转到地方工作。除了工作上、岗位上“转型”,他们还思考如何在思路上、方法上“升级”,正在大量阅读各种与新工作有关的“规划”“建议”“方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从部委转到广东深圳国企工作的朋友。新的一年,他定下的目标是,“每天500字,记录鹏城点点滴滴”。我观察了一阵,他一直在执行。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有毅力的朋友。
牛年伊始,这些朋友们准备好了。为了牛年取得好成绩,这个国家也准备好了。这个年份,将是很多人成长过程的关键节点。
方言俚语 传递真情
本报记者 陆培法
平日里,我每周都逛几次北京朝阳公园。大年初四,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跟往常一样来到朝阳公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操着各种方言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操方言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用方言打电话,或语音,或视频,电话的另一头是家乡的亲戚朋友。
视频聊天时,不少人说笑一番后,把手机一翻转,让屏幕对着公园,扫一圈,大概是在向亲戚朋友展示公园里的节日气氛。
不得不说,春节期间的朝阳公园格外热闹。从大年三十开始,朝阳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延长了开放时间,人气很旺。人们戴着口罩,保持着距离,一路欢声笑语。公园里虽然没有大型庆祝活动,但节日气氛不减。
游乐设施没少增添节日气氛。过山车项目吸引了不少人,我也驻足在一旁观看。只见游客们坐到座位上后,周围的人立马拿起手机,咔嚓咔嚓开始拍照。
在我身边的一个小伙子拍得很认真,跟着过山车飞驰的方向,不断调整拍摄角度。我跟他一攀谈得知,他是一名大学生,过山车上坐着他的同学,他负责给同学拍视频,同学会把视频发给远在黑龙江的家人,用“视频互动”的方式与家人一起过年。
另一类说方言的人是聚在一起的老乡们。在公园河边的红色跑道上,迎面走来3个人,我听到他们在用四川话聊天。我女儿曾在四川读大学,我也学过几句四川话,一听到四川话,顿感亲切,就忍不住打了招呼。
其中一个人叫罗强,来自四川南充,年前在北京一处工地上干活,今年是第一次留京过年。罗强说,今年留京也有不少惊喜,他收到了项目部发的春节礼包。“有的工友选择了节日加班,整个春节假期,估计能拿到1万块钱呢。”罗强说。
还有一件事让罗强感到开心。大年三十晚上,几个老乡约在一起看央视春晚时,看到了家乡的大木偶戏!
我一直逛到傍晚六点半,天渐渐暗下来,公园里的人变少了。抬头望去,公园北侧,蓝色港湾商业区灯火亮了起来,另一波欢声笑语即将开始。
家有小宝 年味浓浓
本报记者 李 贞
这个留京过年的春节,对我们的小家来说,比往年年味更浓了,因为家里新添了一位小成员——我四个月大的女儿。
在外求学、工作,独立生活了许多年,不知不觉间对“年味”的感知已经越来越模糊。要买新衣服、要吃顿好吃的,随时都可以。要给父母寄礼物,和他们视频聊天,也都方便极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留待春节才能去做的。
而今年,望着怀里还只会咿咿呀呀的小孩子,我意识到,这是她人生经历的第一个春节,便不由得分外重视起来。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做父母的自然希望孩子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快乐幸福的。虽然小孩子还没记事,但我相信,一个阖家欢乐、热热闹闹的春节,会对她小小的心灵产生影响。所以,我决心好好准备一番。
离春节还有段日子,我就开始忙活了:和家人一起里里外外打扫了屋子,在窗上、门上贴好窗花和福字;上网采买了各种年货,我家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快递,吃的喝的逐渐堆满了冰箱;给小孩备好了喜庆的衣服和玩具。
忙忙碌碌间,对春节的到来越来越期待。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盼望过年的岁月。
大年三十终于到了。这天家人早早起床,给孩子换好新衣,就像小时候我妈妈为我做的那样。我拉着孩子的小手告诉她“要过年啦”,她好像听懂了似的,小脸上绽放出笑容。一家人拍了合影,然后忙着给远在老家的长辈挨个打视频电话拜年,孩子也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看。老人夸孩子可爱,乐得合不拢嘴。晚上的年夜饭,既有几道自己动手做的菜,也有特意买来的烤鸭,尝一尝有北京味道的年。最让人欣慰的是,小家伙一整天格外乖巧。
度过了其乐融融的一天,春晚要开始了,也到了小孩子入睡的时间。我这才想起来,差点忘了一项仪式:给孩子包压岁钱。拿出准备好的崭新钞票,放进一个小小的红包,轻轻塞在孩子的小被子下面。看着小孩睡熟的模样,我默默在心里念叨:亲爱的宝贝,祝你岁岁平安。
热闹的一天临近结束,难忘的一年也奏响尾声。我轻声走出卧室,打开电视机,把音量调到最小,看了一场“静悄悄”的春晚,不知不觉窝在沙发上睡着了。醒来时,崭新的一年到来了。
观影过年 收获感动
本报记者 杨俊峰
2021年春节,和很多人一样,我跟妻子在北京过年。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我是不会错过贺岁档影片的。大年初三,我早早起床,约上朋友去附近的影院赶个早场,看的是《你好,李焕英》。
一帧帧画面闪过,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旁边一位大哥更是泣不成声。感动之余,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情节简单、叙事手法朴实的故事,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你好,李焕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贾晓玲从小就没给妈妈省过心,在妈妈遭遇意外车祸后,她悲痛难言,趴在病床前失声痛哭:“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过。”处于崩溃状态下的贾晓玲,竟意外穿越回1981年,和年轻时的妈妈李焕英相遇,成为好姐妹。贾晓玲想尽办法让妈妈更高兴,付出种种努力想要改变妈妈的命运……然而没想到的是,妈妈其实也从2001年穿越了回去,提前晓玲一步,但她没有戳破,而是默默配合着女儿……因为李焕英知道,只有让女儿觉得妈妈开心了,才能让她在自己去世后走出遗憾和自责,健康快乐地生活。
电影结束后,我听到前座传来稚嫩的声音:“妈妈,我以后也要天天让你高兴。”“那你打算怎么让妈妈天天高兴?”妈妈问。“我把姥姥给我买的糖果分一半给你。等我长大了,我也给你拍电影!”天真可爱的回答把妈妈逗乐了。
大家起身离座时,我才发现,很多观众都是带着老人孩子全家来看的。
跟我一同看电影的朋友中,有一位今年独自在京过年。“你别说,这个电影,看得我想妈了。”朋友说着就打开了手机,和母亲视频连线了起来。视频一开,妈妈看到儿子的瞬间,笑得很开心。
等朋友打完电话,我问他电影为什么这么打动人。他想了想说:“《你好,李焕英》是一个女儿积蓄20年力量的一次集中释放,以电影这种无比盛大的方式,在千万人面前,用尽全力纪念自己的母亲。”
“其实对你对我都一样。”他顿了顿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李焕英’,照顾好自家的‘李焕英’,让她享受天伦之乐,就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幸福。”
“云端”春节 体验别致
本报记者 刘乐艺
第一次在北京过年,没想到,我在“云端”找到了年味儿。
美食是年味儿里香浓的部分。我的家乡是山东济南,有蒿家扒鸡、黄河鲤鱼、卤味香肠……离大年三十还有一星期,我就在网上置办了些家乡特产,冰箱塞得满满当当,打眼看去,尽是家乡“滋味”。
丰盛的年夜饭不仅要有老花样,还要有“新亮点”。大年三十傍晚,我把手机立在砧板旁,打开“下厨房”App,跟着川菜大厨学做起了水煮牛肉。油锅中放豆瓣酱、干辣椒炒至棕黄色,加肉汤烧开后,将牛肉一片片下锅,待外表发亮,再盛入碗中,淋上辣椒油……大厨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这个不常下厨的“菜鸟”也能迅速上手。刚出锅的牛肉,一口咬下满是鲜香,肉质滑嫩适口。
尝着这道就连母亲也不会做的“大菜”,我有心炫耀一下,忙给家里打去视频电话。“真不错,上哪儿学的?”看着我的劳动成果,手机那头的母亲赞叹不已,一旁的姥姥姥爷也时不时插上两句,向我介绍着他们的年夜大餐,通过手机屏幕,在闹哄哄的闲聊中,年味儿游动在京济两地。
大吃一顿后,小憩片刻。为了避免“每逢佳节胖三斤”,我一边看着春晚,一边铺好垫子,准备见缝插针打卡“云健身”计划。徒手深蹲、宽距俯卧撑、单臂侧平举……听从“Keep”健身App里的训练指导,每个动作坚持20次,10分钟下来,已经汗流浃背。
好在“云健身”的我并不孤单,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网友在坚持锻炼。“练习肩膀要柔和”“深蹲一定要做到位”,在线上训练留言区,网友彼此分享健身心得,相互勉励,努力让健康不停歇。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未觉困意,随手打开“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近300件文物“触手可及”,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取最详尽的资料介绍。
最令我震撼的,当属《康熙南巡图》三四卷数字“合体”展出。借助数字技术,平面古画变得鲜活立体,引领我走进虚拟空间,身临其境地欣赏画卷全貌。
当我放下手机时,心中不禁感慨:这次“云过年”,体验到了别致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