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边城茶洞

叶梅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22日   第 12 版)

  边城古镇赛龙舟。
  龙恩泽摄(人民图片)

  边城,原来叫茶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深藏于湘西大山的褶皱里,距花垣县城大约25公里,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

  茶洞四面环山,背靠湖南鸾太山,面朝渝东凤鸣山,左依黔东北九龙山,右傍湖南香炉山,城北有清水江蜿蜒流过。它地处湘、渝、黔三省交界处,是一脚踏三省的边陲小镇。在湘川公路建成前,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全靠水路,茶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成川黔东隅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市场。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投身行伍时经过茶洞,在这里小住了两日。他喜欢独自坐在河岸高崖上,看船只上滩,看船夫拉纤;他也喜欢跑到清水江的船上,与船老板扯白话。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多年以后,沈从文仍对三省边境像茶洞这样的小镇念念不忘。他在自传里这样描述:“那些渡筏,在静静的溪水中游动,两岸全是夹竹林高山,给人无比幽静的感觉。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这些极其鲜明的印象,成为沈从文写作《边城》的灵感之源。1934年,沈从文发表《边城》,虚构了古镇茶峒,也将茶洞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如今,边城茶洞已成为湘西旅游业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抗日战争时期,茶洞由于地处深山幽谷、远离战火,具备防空防敌的地理优势,苏皖一带的逃难人群接踵至茶洞,国立八中也由皖迁入,学生时代的朱镕基就随着安徽流亡学生来到偏远的湘西花垣县国立八中求学。

  常德、长沙、汉口等地的商人也纷纷涌入茶洞开店设铺,茶洞进入空前繁荣时期。一到赶场天,从四川、贵州来的桐油、倍子、茶油、盐巴、山货等物资,全部集中存放到茶洞码头。码头上商贾云集,摊担林立,人流如织。每天数十只货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清水江两岸,满载货物的大小船只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每当夜幕降临,河码头彻夜灯火辉煌,夜市达旦,一河的灯影扑朔迷离,摇曳生辉,把码头装扮成了不夜天。

  战火熄灭后,随着苏皖师生和商户离去,茶洞也日渐沉寂,退去了昔日的繁华。

  新中国成立后,茶洞经济慢慢复苏。这个被人们遗忘的美丽古镇,再次随着沈从文的《边城》声名鹊起,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寻找《边城》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那古香古色的吊脚楼、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孤独的翠翠岛、黄永玉亲自设计的翠翠塑像、独具一格的拉拉渡船等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如果端午节来茶洞游玩,这里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抢鸭子成了一道别样风景。前者让你见识湘西男人的血性和大山一样刚硬的骨性,后者则让你领略到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谑玩中的无限乐趣。那份热闹,让你仿佛回到沈从文的《边城》。

  近几年,边城茶洞旅游业日渐兴旺,游客也日益增多,但仍不失宁静之美,它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也没有热门景点的浮华与喧闹,它一如沈从文笔下描写的那样:“给人无比幽静的感觉”。

  边城茶洞,是一个适合人发呆、让人怀想的古镇,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