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联合举办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以云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持续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累计200小时以上、横跨东西南北中的《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活动将全国各地16个省(区、市)的18个村和社区的“村晚”节目整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的宝藏“村晚”》《咱们“村晚”精彩多》《农家院里过大年》《“村晚”云联播》《“村晚”我推荐》《“村晚”好物市集》等形式多样的专题版块,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不仅慰藉了在异乡就地过年游子的乡思乡愁,丰富了节日的文化盛宴,更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气息、民风民情和人文底蕴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中国乡村新风貌。
展示乡韵乡景乡情
“村晚”源于“乡村春晚”。40多年前,在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一个叫月山村的小村庄,几个喜欢文艺表演的农民自编自导自演了“月山春晚”。此后,乡村春晚犹如星星之火,在全国燃起了燎原之势。近年,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和引导各地举办“村晚”,对具备条件的“村晚”,通过网络联动,从区域的“小欢喜”发展成遍及全国的“大联欢”,从乡村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
《我的“村晚”我的年》别开生面,既遍地开花,又汇聚一堂;是线下人民的鼓乐喧天,又是线上观众的载欢载笑。晚会以央视演播厅为总会场,并在河北安平台城村、贵州丹寨争光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等七地设置分会场,以乡村文化为脉络,通过《紫气“东”来“西”望大地》《盛情“南”却“北”国风光》《乐在其“中”浓“农”乡情》三个篇章,贯穿东南西北中。
在山东荣成的晚会现场,蜿蜒入海的堤岸之上,村民身着红黄相间的服饰有序排列,锦旗随风招展,几面渔家大鼓遥遥在望,舞狮的队伍等待着号令,蓄势待发,荣成独特的“三渔文化”,便蕴藏在这渔民号子、渔家秧歌、渔家锣鼓当中。与大海共生共舞的渔民,塑造出了独特的石岛渔家锣鼓文化:鼓体大、鼓面展,敲击的声音苍劲、古朴、沉厚,据说队鼓、集群鼓方阵队形可达30余种,人数逾百人。当渔家子弟满载鱼虾、平安归来时,村民们便以最热烈的锣鼓声,迎接出海归来的亲人们,为他们祈福,也祈求一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贵州丹寨的分会场上,“魅力村寨中国节、匠心传承过大年”成为当地“村晚”的主题,盛装打扮的苗族村民和文化志愿者们一起表演了苗族古歌、锦鸡舞、铜鼓舞等传统非遗歌舞节目,其中的锦鸡舞更是被誉为黔东南的“东方之舞”:苗族姑娘们在黔东南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云髻高绾,头戴锦鸡银花,身着百褶裙、锦鸡刺绣,时而漫步轻盈,时而翩翩展翅,颈上的银饰在舞动中闪耀有声,这支美丽的舞蹈,讲述了苗女娜悠为了拯救族人而牺牲自我,化作锦鸡携来种子的动人故事。
此外,还有体现川渝文化特色的重庆合川《变脸》、彰显南方舞狮风采的广东佛山《龙狮舞动大沥情》、融合瑶族歌堂歌与织锦技艺的广西富川《邀伴》、极具东北秧歌色彩的黑龙江哈尔滨《东北的冬》……这些由各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民俗表演等,虽然没有奢华的舞台和背景,没有偶像明星,有的节目甚至“土得掉渣”,但却充分展现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韵乡景乡情。有的节目直接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有着村民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方言及段子,折射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荣滋长的强劲动力。
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缩影
农历是中华文明的自然法则,春节是中华民族洞悉万物复苏的“秘密”。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的生活成为文化艺术的源泉,又在不同的时代里,构建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中华大地上,许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在美丽中国,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村晚”,不仅挖掘出乡村文化基因,激发出乡村文化正能量,满足了群众文化多样化的需求,更是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创新。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舞台上,“红红的沙洲”以“全面小康建设”“乡村文旅融合”为 “村晚”主题,在《美丽乡村》的乐声中展开甜美画卷,又在《沙洲的春天》《半条被子暖民心》的歌曲中传承红色基因:1934年,三名红军女战士在长征路上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不忘将自己仅剩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徐解秀老人后来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拥党爱党的沙洲村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撸起袖子,共同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晚会现场,舞蹈《赶着大鹅奔小康》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共鸣:一群青年人操着当地的方言,在湖南花鼓的旋律中诙谐生动地展现着赶鹅场景,浓浓的乡村气息与现代舞融为一体,引出了当代大学生带领贫困村民养鹅脱贫奔小康的故事。
此外,安徽凤阳的《新花鼓赞凤阳》、宁夏盐池的说书《喜看盐池新变化》、天津精武的曲艺加摇滚《这样的好生活》、河南登封的豫剧《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等节目,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结合“引才回乡”“农村扶贫”“数字乡村”等乡村振兴政策,全方位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新风貌以及百姓们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底蕴,亿万农民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千百万村庄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乡村振兴,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征程上的浴火重生和凤凰涅槃,而“村晚”就是以这样的主题,从希望的田野走来,为我们唱响了新时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