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2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做好细节天地宽(品牌论)

康 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19日   第 10 版)

  距离北京冬奥会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北京冬奥会为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提供了难得机遇。3亿人上冰雪,14亿人盼冬奥。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正乘着冬奥东风吹向亿万人民群众。冰雪运动越来越“热”,冰雪旅游逐渐升温,带动冰雪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到2021年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将达到2.3亿,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900亿元。如果将目光延伸到整条产业链,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冰雪体育运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人才教育培训、冰雪现代服务……每个环节背后都是巨大的增量市场。

  对于广大市场主体而言,如何才能搭上冬奥东风?

  要主动贴近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是企业生存最基本的法则。以冰雪运动最受瞩目的滑雪为例,对消费者而言,头盔、护目镜、滑雪服、手套、护膝、滑板、滑雪靴……参与滑雪运动需要用到的产品如此繁多,在哪个细分领域站稳脚跟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不过,面对这块蛋糕,上面提到的大多数产品,都没有多高的门槛,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会随之而来,进而导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价格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威胁企业生存。

  怎么办?这就需要比竞争对手多花心思、多下功夫,争取差异化。比如装备研发上,什么样的护目镜能不和眼镜“打架”?滑雪服能不能既轻薄又保暖?滑雪靴能不能在硬度、舒适度和控制性上取得更好的平衡?再如设备制造上,造雪机如何改进才能让造出的雪质地更为扎实?魔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送效率?做好这些功课,掌握一定的技术,企业就具备了更大的竞争力。不过,要想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还远远不够,说到底,是不可替代性弱的缘故,被赶超、取代只在一夕之间。小富即安的思想常常带来的不是安逸,而是毁灭。

  中国冰雪运动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支持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产品。与世界冰雪强国相比,中国冰雪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无限风光在险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靠自力更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对于有实力者而言,更是责无旁贷。比如,负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施工建设的北控京奥,历时342天啃下4项技术难关,打破国外垄断;国家速滑馆制冰项目施工单位攻克最先进制冰技术之一——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无数世界第一、中国首创被有担当有作为的施工单位攻克,为北京冬奥和冰雪产业擦亮智慧底色。

  当然,对有志投身冰雪产业的企业而言,投入产出比始终是指挥棒。“孤军奋战”不是最佳途径,“善作善成”还需主动投身产学研体系深度融合大格局,改变自身科研人员不足、科研资金缺乏、技术不够雄厚等难题,与高校和科研院形成创新合力,融入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