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包容

冯 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04日   第 12 版)

  作者(左三)与利兹大学的同学在一起。

  2017年,我出发前往英国,在一年预科生涯之后,正式开启了在利兹大学的求学之路。初到国外,对周遭一切总不免有一份好奇,那时我拿出几乎所有时间用来学习英语,语言过关了才能更好地交流、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在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我意识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也完全可以做知心朋友,国籍和文化不是问题,人会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而相遇,相识。当然,日常也会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矛盾,这种情况我在国内读书时也遇到过,大多是误会。只要保证继续沟通交流下去,坦诚地告知对方自己在交往中觉得不舒服的边界点,误会总会消除,不要因为文化不同而逃避甚至害怕交流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

  比如,人们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一些中国学生会认为英国人生活压力小,好像生活得无忧无虑;而一些英国学生也会认为国际学生的家庭非富即贵,甚至觉得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学生都是皇室后裔。

  听起来很荒唐,但这些刻板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不断有国际学生向我倾诉自己在大学找不到归属感的原因。

  凭借刻板印象给人归类是非常不理智、不准确,甚至有些粗鲁的做法。留学的日子里,我在社团、义工项目、公司开放日以及现在设立的国际学生咨询会中,接触了大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方式、待人处事……大家各有所长,也绝非完美,但不同的背景教会我们彼此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去看待问题。

  来自不同国家的我们可以为一个采访项目而绞尽脑汁,比如讨论英国大选时的选题并联系当地议员;通宵直播英国各城市的票数情况;讨论英国在未来可能实施的战略计划。我们也常常一起通宵畅聊,甚至围绕一个国际关系议题展开辩论。

  在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在假日里经常一起做饭,结伴出游,讨论各自文化间的相同和不同点。有时候,我也喜欢和对亚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讨论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教他们中文。在我看来,每一个国际学生都是一扇小小的窗户,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与文化。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兼职工作经历也让我认识到西方企业文化、员工关系处理的特点。我所在的公司上下级之间距离感并不强,不同领域和级别的员工经常有机会彼此交流,公司也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年轻人。领导还兼任员工的职业导师,每个月我都会和职业导师见面,讨论工作之外我想学习的技能,她会帮助我寻找到对我有利的资源。在重要的董事会议或同当地议员的项目讨论结束后,导师会带我复盘笔录并提出建议,她同时还支持学生领导企业改革,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这让我获益匪浅,也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我就读的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希望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思考面对诸如就业、住房等共同的社会问题时,不同国家是如何依据自身国情解决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事,这是留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更包容的世界观和一份自我鞭策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