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山河屯的村民——

特别和谐 特别幸福 特别舒心(乡情村貌)

刘德才 原 勇 贾铁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1日   第 08 版)

  每个周四,都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古城镇的集市日。每个集市日的上午10时06分,当佳木斯至牡丹江K7266次旅客列车缓缓停靠山河站时,都会有10余位山河屯村民登车坐上一站地到古城镇去赶集。

  小站站台短,硬座车厢停在了站台外,站长原野等铁路员工一边在站台外搀扶村民登上列车,一边嘱咐他们下雪路滑,往返注意安全。

  山河站,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管内图佳铁路线上的五等小站。车站因三面被完达山余脉包围,一条乌斯浑河从旁边流过而得名。小站身后的村民,是30多年前车站建立之初从河对岸乌斯浑村迁移过来的,虽然常被称为乌斯浑村后屯,但当地村民更愿意叫这里为——山河屯。

  山河屯里最多时曾有过60余户人家,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现如今只剩下18户人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车站上的铁路职工,就成了村民们的依靠。3年前,一位村民突发心脏病,是原野紧急拎着车站的医药箱赶过去,给他服下救心丸,挽救了他的生命。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村屯封闭,山河站的10余名铁路员工,就变身“快递小哥”,利用上班时间帮着村民捎带日用品、生活物资。在口罩、消毒液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原野还向上级请示,为村民争取了一部分防疫物资。“铁路人、车站、村民,我们就是命运共同体,这儿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守护。”车站员工们经常这样说。

  车站员工对村民们的帮助,还在于通过在县城和较大城市的亲戚朋友以及互联网,帮助村民扩大农副产品销路。

  72岁的村民郭茂芝家里养蜂,刚开始时产出的蜂蜜、王浆、花粉销路不好,卖不上价。原野了解情况后,就倡议小站职工去老郭家买蜂产品,自用体验,赠送亲友,再通过微信朋友圈扩大知名度增加销量。就这样,口口相传,老郭头酿的蜂蜜因地理条件优越,品质好,纯度高,逐渐在林口县城打开了销路,现在养蜂已由最初的6箱发展到80多箱。年产的2000多斤各类蜂产品,也都能当季售罄,可观的收入让郭茂芝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

  56岁的王凤五,依托当地的好山好水种植着无公害水稻。最初,王大哥的大米没有打开销路,愁得满嘴起泡。车站职工托朋友把他介绍给牡丹江一家无公害粮食互联网销售公司,让他的绿色无公害大米销路越来越好,价格也连年走高。2020年,他一共磨出8000多斤大米,一半以上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近几年,国家惠农和扶贫政策越来越好,村民们种地、养牛、养蜂,干劲儿十足。而每年仅通过上后山“采山儿”,也就是春天采蕨菜,夏天采蘑菇,秋天采榛子和山核桃等,每人就能多挣五六千元。所采的山货,摘净晾干后,也是坐火车到古城镇集市上卖出去的。

  勤劳致富,腰包不断鼓起来,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盛夏时节,劳作之余,村民们开着拖拉机,相约到乌斯浑河边野炊消夏,尽兴时伴随欢快的音乐,对着大山大河载歌载舞。冬季农闲,大伙儿又会自发地相聚在农家大院,三五户一组轮流设宴款待四邻,冬日的傍晚点亮七彩镭射灯光,随着熟悉的旋律扭起东北大秧歌……

  “特别和谐、特别幸福、特别舒心!”这种桃花源般的山村生活,吸引了三五户铁路职工和附近县城市民退休后前来定居。

  67岁的张可清大叔,先从林口县迁居牡丹江市,又将牡丹江市里的楼房出租,在村里租民宅定居,成了“新村民”。以往,入冬后他还回牡丹江儿子家“猫冬”,近两年,他都只在春节时带上冻好的山野菜和自养鸡鸭,回去与儿孙团聚一周。然后,他就急急地赶回村里,和邻居们打打牌、喝喝茶,再喂喂20多只散养鸡……

  农历新年一天天临近,2020年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后再次喜获丰收,村民心气儿格外高。杀年猪,办年货,一些村民还在自家大门外、栅栏上和窗户内挂起LED霓虹灯。夜幕降临,各色灯光闪烁,小山村年味儿越来越浓。

  “什么是小康生活,这就是小康生活!”赶集回来,乡邻们又小聚在一起,吃着饺子,端起酒杯,面色红润的老党员郭茂芝大叔声音高起来:“脱贫攻坚奔小康,咱们这18户谁也没拖国家后腿,明年咱们还这么干!”

  碰杯声,欢笑声,在这山河屯的农舍中不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