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读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2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西文化“视界融合”

以中国特色重构西方哲学史

□ 洪 琼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1日   第 07 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编写西方哲学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洪谦、任华、汪子嵩、张世英、陈修斋等执笔的《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之后是陈修斋、杨祖陶编写的《欧洲哲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苗力田、李毓章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朱德生和李真、李志逵、冒从虎、于凤梧等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21世纪以来,赵敦华、张志伟、邓晓芒和赵林等编写的几本西方哲学史教材影响较大。多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则以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8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和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10卷本《西方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为代表。

  通读以上著作你会发现,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们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学术道路:从深受苏联日丹诺夫“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阵”定义影响的亦步亦趋,到摈弃苏联教科书体系后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西方哲学史研究又坚持学术客观性和严肃性的中国特色。

  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的冯俊主编《西方哲学史》(5卷本),集中了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界20多位学者如姚介厚、余纪元、王晓朝、段德智、李秋零等的共同力量,基本体现了国内当前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进展和最新风貌。

  该套书分为“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六编,共200余万字,力图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风格,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来讲述西方哲学史。

  与其他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偏重做成专深的研究著作不同,该套书更偏重哲学史本身,以“大哲学史”的眼光选取最为重要的哲学家,将他们放到25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发展长河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考量,为世界西方哲学史的理论研究和编写工作提供了“中国方案”。

  就编排体例而言,全书既考虑哲学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又更多地从文化形态上来看待哲学,结合社会历史的变迁、人文和宗教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来分析和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就内容创新而言,对其他版本哲学史少有涉及的阿拉伯哲学、马勒伯朗士哲学、维柯哲学、德国浪漫主义哲学设专章深入研究,如:以阿尔法拉比、阿维纳森和阿维洛伊为代表的阿拉伯哲学,虽存在于阿拉伯世界且主要用阿拉伯语写作,但因其从翻译和介绍希腊典籍,特别是从翻译和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起步,并对拉丁哲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西方属性。

  可见,本套书所定位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主要是从文明的形态上来讲的。

  就古代、近代西方哲学与现代、后现代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对古代、近代西方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主要著作、主要学说或主要观点、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尝试结合它们与同时代其他哲学的关系、对后续哲学的影响、与当今哲学研究和哲学论证之间的关系,来评价他们的思想价值,为发展当今的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又返回到现代性的危机那里,以现代、后现代的批判精神反思古代、近代西方哲学,突出其当代价值,区分什么是西方哲学中“死”的东西,什么是“活”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史的写法,使得“西方哲学史”更显气韵生动。

  就中西哲学关系而言,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序言部分开宗明义地驳斥了黑格尔、德里达等人宣称中国等其他文明只有思想没有哲学的狭隘观点,正文部分则注重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为中西方哲学的深度融通提供参照系。

  综上所述,这套《西方哲学史》无疑是以中国特色重构西方哲学史,体现了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理解,在中西文化的“视界融合”中很好地拓展了西方哲学的意蕴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