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1元厨房(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1))

本报记者 王 丹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1 版)

  每逢饭口,这条狭窄小巷子就热闹起来:三十几簇炉火上锅铲翻飞、菜肉跳跃……空气中混合着每个家庭拿手菜的香味。

  这家自助厨房位于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1元钱,是使用者付给厨房经营者的“使用费”。

  这家“1元厨房”,年头不短了。2003年,万佐成、熊庚香两口子在小巷子里支起了一个油条摊,早出晚归卖油条。有一天,一位神情疲惫的妇女来买油条,买完不走,在摊前打转。

  “您还需要什么?”万佐成询问。

  “能……能不能借火让我炒个菜?家里小孩患了骨癌,截肢了,别的都不想吃,就想吃口妈妈做的菜。”

  听了这话,万佐成两口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炒完菜,这位母亲非要付钱。万佐成说这是“余火”,不要钱,以后需要可以天天来。

  时间一长,小巷子能炒菜的消息,就在肿瘤医院传开了,找万佐成两口子借火做饭的人多了起来。“每天6点钟就有过来的,最多的时候全部6个炉子都有人排队,一天三四百人来炒菜。”万佐成看大家等不过,干脆一口气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一堆切菜板码得整整齐齐,还配备了食盐、酱油等简单调料。

  起初,万佐成两口子靠卖油条贴补炉火钱,病人家属来炒菜是免费的。时间一长,来做饭的病人家属不干了。大家实在不好意思让两口子往里搭钱,强烈要求收点钱,算作水煤开支。

  几经拉锯,万佐成和病人家属们“达成协议”:日常炒菜收5角钱,逢年过节就不收钱。这个价格维持了很多年,后来因为物价上涨,又有病人家属提出涨价,两口子才勉强把价格调到了1元。

  小巷子的墙上,有很多电话号码,这是来做过饭的病人家属留下的。他们希望,万佐成两口子方便的时候去自己家里做客吃饭。

  “生离死别是最可怕的事情。能帮到大家,心里就很高兴。”万佐成说。

  就这样,月落日升,暑往寒来,小巷子里始终炊烟不断。十多年中,万佐成两口子接待的“炒菜人”早已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