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在全球疫情暴发之前,我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悉尼音乐学院做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遗憾的是,受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在悉尼歌剧院听完歌剧《唐璜》的次日,悉尼大学就宣布线上教学了。
中国传统音乐系列讲座受热捧
我的合作导师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介绍给我认识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英倩蕾(Catherine Ingram)。她是澳大利亚人,侗族大歌是其博士论文选题。从2005年开始的7年里,英倩蕾陆续长住贵州黎平三龙侗寨研究大歌,她的中文和侗语都很厉害。
我观看了贵州电视台为她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爱唱侗歌的凯瑟琳》,为她的真情融入而感动。英倩蕾还在澳大利亚创办了悉尼音乐学院中国乐团,为研究中国音乐的硕士、博士们争取到学位创造机会。2017年,她将贵州黎平三龙寨的侗族妇女演唱团体带到悉尼音乐学院展示侗族大歌,引起轰动。
一日午间,我和英倩蕾在皇家植物园吃便当。她说:“你既是歌者又是学者,还是悉尼音乐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博士后。我们一起把中国音乐的表演、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音乐的历史脉络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
接受了英倩蕾的建议,整个学期我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音表达》《中国京剧》《中国民歌》《中国戏曲与曲艺》等线上讲座。演唱示范环节总是热点时刻,学生们跟我学唱苗族飞歌、汉族民歌和京剧。他们热烈而兴奋地提问:“为什么谱子记录与民歌的实际演唱存有差异?”“京剧的角色分工是按照男高音、女高音这样来分类的吗?”……
我一一回应:中国民歌讲究润腔,二维的乐谱无法记录润腔的动态变化,所以造成了谱面与实际演唱的差异;京剧的角色分工是按照行当作为依据的,与西方歌剧按照声区特点的分工完全不同,每个行当有各自的声音特点和唱法,所以京剧被翻译成歌剧(Opera)其实是不准确的……每次讲座结束,我总能接到英倩蕾打来的电话。她总是高声说:“你讲得很好,学生们非常喜欢!”
中国音乐在这里得到了尊重
2015年,英倩蕾带领旅澳琵琶艺术家刘璐博士等人筹建了悉尼大学悉尼音乐学院中国乐团,面向全校多个专业的各级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民乐演奏课程。我加入乐团之后,校方邀请我担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顾问和中国民歌指导教师。
2020年5月,中国乐团第一学期演奏视频线上展示启动,30多名本硕学生参与,乐器有古筝、二胡、中胡、琵琶、中阮、扬琴和笛子,曲目含《姑苏行》《兰亭序》《秧歌调》《薛调弹词》《寒鸦戏水》等。整体演奏水平高低相间,既有初学者,也有专业演奏者。我用中英文为每名学生书写了评语。他们也给我留言:“谢谢洪博士!来个热烈的拥抱!”
5月29日,中国乐团线上音乐会举办,英倩蕾、刘璐和我围绕中国音乐这一主题分别发言。之后我与青年钢琴家Cajic Pavle合作表演了戏歌《梨花颂》,将整个音乐会推向高潮。悉尼音乐学院院长Anna激动地说:“真了不起!你们让悉尼音乐学院变得如此不同。我要带你们去主校区表演!”
英倩蕾自豪地说:“中国音乐研究是悉尼音乐学院整体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的中国乐团正迅速成为英语世界中一个独特的中国传统乐器研究中心。”
刘璐博士非常感慨:“1999年,我背着一把琵琶来到悉尼。这些年,我见证了澳大利亚对中国音乐从不理解到接受并支持的全过程。现在,中国音乐在这里得到了尊重。”
音乐是会走路的。如今中国音乐在海外正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传播,恰如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悉尼大学悉尼音乐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