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古书有陷阱(下)——好多佚得辑

给古书用上黑玉断续膏(古书今读(九))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08日   第 11 版)

  古书保存不易,尤其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千辛万苦抄得几部书,一场火灾,一场战乱,就全没了。

  隋朝人牛弘总结书有“五厄”——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每次变乱,都给官方藏书、给文化造成毁灭性打击。后来,明人胡应麟又提出续“五厄”,近人祝文白再续“五厄”。

  连番厄运之后,历史上的很多声音就此熄灭,很多人物事迹就此湮没无闻,殊为可惜。但对此也不是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通过积极主动的辑佚,很能抢救回一部分。

  举个例子。古人描写离愁别绪非常有名的两位作者,一个是江淹,一个是庾信,前者的《别赋》,声情凄婉;后者的《愁赋》,据说也是写尽了人间愁态。南宋词人刘辰翁说“江令恨别,庾信愁赋”,把二人并举。但是《愁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佚失了。

  幸好,宋代有位叶廷珪,他编撰的一部《海录碎事》里引用了《愁赋》的一部分,后人从中辑录出来,才让“庾愁”不至于空留遗恨。

  这就是辑佚,从现存古书中钩稽、缀辑亡佚古书文字材料,让被外力打断的文脉得以延续,功效好比武侠小说里的黑玉断续膏。而且,辑佚可不是只给诗人作品集做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还有大补之用呢。

  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著作的柱石。其中的《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南宋后流传渐微,约在明清之际亡佚,今所见者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二十四史中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主要删削五代各朝实录而成,由于五代实录今天均已失传,《旧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实录遗文而具有重要价值。

  做辑佚工作的人最爱《永乐大典》。该书是明成祖命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大量古书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录入。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录入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其中所收之书绝大部分都灭绝了。因此,《永乐大典》就成了蕴藏极为丰富的辑佚渊薮。

  《永乐大典》编成后一直在朝廷内府中保存,不见天日。康熙年间,这部大书被放到翰林院供编书参考。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对《永乐大典》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利用。当时设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书处,先后39人参加,其中的著名学者有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8年下来,共从中辑出佚书385种,大量珍贵秘籍得以重见天日。

  当然,散佚的古书也不都是珠玉,其中不少也是糟粕。宋代藏书家陈振孙写的目录《直斋书录解题》中评过一本《韩文公历官记》,说是“颇疏略”,里面的史事错得很离谱。有这样的评价,我们对这本书后来的亡佚,也就不用惋惜了。

  让人感慨的是,古书是因为稀少而亡佚了。现在呢,资讯发达,文化繁荣,书籍多到浩如烟海,但又有多少好书因无人翻看而形同亡佚?看来,书也会因为太多而“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