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首博新展讲述

马连良的艺术人生

陈凯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29日   第 07 版)

  马连良在京剧演出中戴的相貂
  首都博物馆供图

  观众在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上观看展出的京剧戏服。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嗓音敲金戛玉,扮相潇洒出尘,他是京剧“马派”创始人、“须生泰斗”马连良,为世人留下众多经典剧目和宝贵文化遗产。

  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马连良诞辰120周年。12月22日,“龙马精神海鹤姿——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和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主办,北京京剧院、梅兰芳纪念馆、上海京剧院协办,旨在纪念马连良对中国戏曲事业的杰出贡献,弘扬国粹京剧文化。

  1982年12月,马连良家属将马连良生前的剧装、剧本、道具、配饰等无偿捐赠给首都博物馆。此次展览以首博馆藏为基础,并借展部分珍贵文物,通过有关马连良的110余件(组)展品、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展现马连良的舞台生涯和“马派”艺术精华。

  展览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须生泰斗”主要讲述马连良的人生轨迹及其成长、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温如剧艺”通过马连良的代表剧目和戏曲服饰,表现他在艺术上的璀璨成就。第三部分“菊坛流芳”以马连良的交游和授艺为线索,展现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及其艺术传承。

  展厅中最为吸睛的当属各式戏服。一件缃色“太阳蟒”,是马连良在《秦香莲》《龙凤呈祥》中所穿的服装,堪称“马派”剧装的代表之一。它由马连良创制,在传统蟒袍的基础上删减繁琐纹样,将10个团龙蟒简化为前后胸各一团龙,突出人物的沉稳、老练。与这件蟒袍相配的是一顶工艺精湛的相貂。相貂即改良相纱,形制与相纱相仿,但装饰较多,一般用于丞相、太师等品级的老年角色。这件相貂帽背插一对扁担展,上镶立体双龙,颇显精美华贵,贴合马连良在剧中所饰人物的身份。

  一件“竹水衣”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它是由细竹管穿结而成的马甲,轻薄透气。因为京剧戏服大多是丝织品,为防止掉色、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故演员表演时需在戏服里穿上棉质吸汗小衫,行话称为“水衣子”。马连良演出时,在“水衣子”外会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气又隔汗,能够起到保护戏服的作用。

  展览中还能看到马连良1951年写给梅兰芳的信函,见证了两位京剧大师的深厚友谊。马连良与梅兰芳多次合作演出,交情甚笃。20世纪50年代初,马连良寄居香港。这封信函发自马连良在香港铜锣湾的居所,信中告知了自己的回归行程,并说“弟回来以后,一切尚仗吾兄鼎力照顾”,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75岁的梁玖霞老人在开展当天就赶来观展。“马连良先生让人钦佩。他守正创新,把京剧发扬光大。”梁玖霞说,看完展觉得离马连良更近了,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

  观众中也不乏年轻人。媒体从业者孔洁对京剧文化很感兴趣,以前就看过不少与马连良有关的书。“这次展览集中、系统地梳理了马连良的艺术人生,布展提纲挈领,展品丰富多样,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孔洁说,“马先生当年与世界各地名家开展艺术交流,博采众长,我们今天也应当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没有亲眼见过马连良先生,但这个名字是多么响亮……”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满怀深情地说,“大家多到博物馆来看文化,感受戏剧界的一片暖意,传承就有了,冬天也不冷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