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金融动力。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聚焦“金融产品创新”这一主题介绍相关做法和成效。
政策工具“干货”足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金融政策工具创新走在前面。
在上海,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上海金融18条”的政策工具箱,带来许多“干货”:设立首期120亿元的纾困专项贷款;推动政府融资担保机构将担保放大倍数扩大到不低于5倍;加大对小微信贷的奖补力度,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将贷款不良率补偿下限由1.5%下调到1.2%……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引导了各家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介绍,通过这些举措,普惠小微贷款保持大幅度增长。“总体来说,上海小微金融服务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山东,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快速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政策工具落实。10月,全省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率升至70.2%,符合条件的法人机构以信用方式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升至53%以上。
在央行优惠资金使用方面,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累计撬动贷款超1100亿元,支持市场主体12万家。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介绍,前三季度,山东全省新增市场主体99万户、就业94万人。“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健康发展提供了金融动力。”
产品创新势头劲
“市场主体需求在哪里,产品创新就跟进到哪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更优。
江西省以14条产业链为立足点,建立3594户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大力发展订单、仓单、快捷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截至10月末,全省14条实施“链长制”产业链企业贷款余额达1762亿元,应收账款融资871亿元。依托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多种金融模式相继落地。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瑞怀介绍,前三季度,江西累计发放各类政府增信类贷款近1000亿元。央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政策工具也已经发放20.1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2万余户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54亿元。
各家商业银行同样在产品创新方面下足功夫。
中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介绍,面对数量众多、需求多样的中小微企业客群,该行根据用户行为与偏好进行分类、分层,提供符合客户真实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如针对特定客户的“抗疫贷”、面向教育行业的“助校贷”等。
抵押担保方面,民生银行着力扩大抵押品范围,从标准房产住宅扩展到知识产权等创新押品领域。此外,在下调贷款利率、减免费用的同时,创新推出可用于抵扣贷款利息和结算手续费的“小微红包”,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1-10月,民生银行的人行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发放额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20%,小微贷款发放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多措破解首贷难
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首次贷款尤其是个“槛儿”。难在何处,如何破解?
在周逢民看来,小微企业首贷难,主要难在点多、面广、分散,信息不对称。从去年4月开始,山东在全国较早启动“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对处在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未获贷的小微企业,逐户建立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金融服务方案。
例如,山东滨州就设立首贷服务中心,通过“首贷咨询”窗口,实现首贷培植“服务靠前一步、问题及时清理、业务高效办理”,已累计帮助2814家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首贷。从山东全省来看,截至10月末,已培植各类小微企业12.24万家,其中获首贷企业11.31万家,获贷金额1344亿元。
工商银行也在持续加大“首贷”服务力度。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介绍,一方面,工商银行与政府部门、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批量获取“首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另一方面,与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丰富业务办理模式,将更多“首贷户”纳入融资支持范围。
同时,工商银行深入开展“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活动,提供“送上门”的“首贷”服务。截至9月末,已累计为近3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
“后续,工行将以创新谋发展,进一步加大信用贷款供给,提升‘续贷’‘首贷’服务能力。”田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