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秋天,学者张清华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一个域外青年学者就这样怀着激动、兴奋或一丝羞涩、局促、惴惴不安,来到了这所成立于1386年的大学。早在16世纪,海德堡大学就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黑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以及卡尔-奥托·阿佩尔等思想家都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张清华就要在这些“星斗”的故乡讲述“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了!他时而感动,时而沉思,时而独自吟哦,时而闲庭信步。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使张清华在学者之外,同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随笔作家和诗人,他在海德堡遇见的满天星斗和异国风光,显然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和灵感。
我最先读到的是《哲人小路》。哲学家小路,位于涅卡河北岸的山丘上,长约两公里,部分路段非常陡峭,是俯瞰涅卡河对岸的海德堡老城风光的绝佳地点。哲学家黑格尔,诗人歌德、荷尔德林等都曾经常在这里散步和思考。现在,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来了。“如今这哲人踩出的路径已经和尘世渐隔渐远了,各式各样家居小楼挤满了山脚,窄窄的路上还停满了住家的车辆。坡虽然很陡,但精巧的房舍还是令人费解地建在上面,更显出其幽静高雅、富贵堂皇,令来者不由得心生敬畏,可见非是寻常人家的去处。尘世的富贵大大逼退了诗哲脚步的印痕,使这条著名的小路更有了一种出世的情调。”
作者接着对比了荷尔德林和他的同学黑格尔不同的命运际遇,“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必然命运,还有他和一切其他的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最容易受到误解的人———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同类;他所得到的承认,永远是最晚的。”荷尔德林是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曾被世界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尽管生前曾遭遇严重的精神困扰,但他的《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却是德国诗歌的重要遗产。但荷尔德林毕竟最后得到了承认。“一条路把人们引向这里,并不很多但却是心怀敬慕、热爱着一些东西的人,他们来过,在先哲留下的足迹上撒下,或沾上一点零星的草屑或泥土,有一声轻轻的叹息,这就够了。”
《海德堡笔记》写的,大多是伟大的人物,因此也是向大师致敬的作品。但是,读了《特里尔印象》,觉得终是不同。这里是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我总在想,一个德国人乃至西方人,也许永远不会理解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的隐秘,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苦难的、戏剧性的、微妙而多变的、翻云又覆雨的历史。而所有这些历史,都与他们的国家和土地上出现的这个人物有关系,那是一种近似于神圣的情感……那种与生俱来的无法割断的关系,几乎与西方人同他们的信仰中的上帝的关系一样微妙、多义和牢固。”《海德堡笔记》之所以值得我们阅读和评价,正在于其中充盈着一种诚恳的态度,没有说谎与油滑,而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什么比诚恳更有力量。
《深秋海德堡》是《海德堡笔记》的第一篇文章,也可以当做一篇游记来读。任何一个地方,当一个来自异邦的人,或者说一个“他者”闯入的时候,他的目光都是极度敏感的,他会迅速抓到自己不曾接触或见过的景致。而海德堡在彼时的张清华眼中是这样的——“她太绚烂了,简直千娇百媚,单是这衣饰打扮就让人乱了心神:她的明眸,是这条河,亮亮的河水,柔柔的碧波,闪着天空般的碧蓝;她的双颊,是这两座分立河水两旁的山峰,漂亮的红晕,润泽的气息;她的秀发,是这苍苍莽莽的秋天的丛林,茂密,散发着葱茏的生机和温柔的气息……”把海德堡比作一位美女,足见作者对这个古老小城的迷恋。文章情感波澜突起处,是作者与天鹅的偶遇:“它那叫人不可思议的雪白,在凉凉的河水上是如此耀眼,如云絮般的一群,在众多不知名的花花绿绿的水禽的簇拥下,优雅地、懒散地,甚至是有点儿颓废地漂浮在有些暗淡的河上”。于是,马拉美的诗《天鹅》音乐般地响起。这是神来之笔。天鹅的洁白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既是马拉美的自诩,也深刻地表达了西方基督教文化。
随笔类的文字,一出手便高下立判。就我有限的阅读来说,我认为《海德堡笔记》是一部十分优秀的随笔集。2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会被作者丰厚的学养、纯真的情怀、充盈的才气所折服。海德堡点燃了作者心灵的焰火,留下了他风华正茂时代的书生意气和飞扬文字。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