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要不要重建?11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就“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作出答复称,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圆明园是该保留现状还是恢复重建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多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圆明园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正因如此,部分人提出要在今天重建圆明园,恢复其当年的富丽与繁华。
中国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迹,它们既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圆明园遗址则与众不同,它承载了中华民族遭受苦难的历史记忆,对世人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其历史意义已远超园林作为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此一来,圆明园已无重建必要。首先,圆明园并不可能完全被复原,那些散落世界各地的珍宝还有许多不知去向;其次,就算恢复了当时的样貌,也只能称得上是仿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逝去的历史是永远不可复制的。
对于“是否应当重建圆明园”的争论,笔者认为,根源还是在于不少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废墟的价值,受惯性思维使然,认为废墟不具有美感。殊不知,残缺恰恰是其价值所在。断臂的维纳斯拥有独特的魅力,若是接上了断臂,其独特的残缺美也荡然无存;意大利的庞贝废墟举世闻名,若是复建成火山爆发前的繁华罗马,便也失去了世界遗产的巨大价值。而圆明园的残缺,正如国家文物局所说,以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它早已超脱了审美层面的“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很多人渴望看到圆明园盛景的热切心愿,是应当被理解的,但它有很多呈现方式,并不一定非要诉诸原址上的工程重建。国家文物局此次也表示,将在网络“重建”圆明园,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废墟的价值,以历史的眼光、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历史废墟的价值应当得到更多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