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1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找好敲门砖(下)——看版本

神医开药 要加块锡?(古书今读(三))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06日   第 11 版)

  古籍姓古,几百上千年下来,经过不断传抄、整理、翻印,形成许多不同的版本。它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字句不同、篇目卷数不同、注家不同、印刷版式不同等等。

  拿《水浒传》来说,有一百回本的《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的《忠义水浒全传》、七十回本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还有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

  回数不同,内容自然有很大差别。比如,一百回本写到宋江受招安后征辽、征方腊,没有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七十回本是金圣叹的删节评点本,删除了宋江受招安以后的全部情节。

  另外,同一首诗,版本不同,字就不一样。我们都熟悉的杜牧的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通行本都是如此,但在更古老的本子里,“草木凋”是写作“草未凋”。显然,“草未凋”更符合江南秋景的实际。

  选版本,就好像买菜。同样都是白菜,这家的好看,但可能瓤里有坏的地方;那家的脏兮兮的,但可能是有机的。所以,要买到那种“秀外慧中”的菜才好,最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正如张之洞所说,知道应该读哪本书了,却没有读到精心校勘注解的好本子,那就事倍功半了。上次说了校勘的重要性。校勘校得好的书,篇目较全、错字较少、语句更符合原貌,就可以称之为善本。因此,看古书,应当首选善本。

  反过来说,如果看书不挑版本,念岔了倒还事小,顶多误人子弟,严重的可能要出人命。

  明代名医戴元礼,曾经在南京访医学艺。偶然间看到一位医生家门前求诊的人很多,戴元礼想着这一定是位神医,就天天去人家门口观看。有一次,一位来看病的人刚出门,这位医生就追了出来,告诉那人,煎药时一定要放一块锡一起煎煮。

  戴元礼听了,觉得很稀奇,就去请教这位医生。医生说,小伙子要多看书啊,我这是古方,载于某某医书。戴元礼听了去找这本医书,发现有两种版本,一种写作“锡”,一种写作“饧”,饧就是糖,作者原意是应该加块糖,但是劣本上错成“锡”。版本不同,这不是要出人命嘛。

  有了版本意识再去看一本书,不同类型的读者,就可以选择不同版本——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对的就是合适的、称手的。鲁迅说:“善本就是能合手适用。”

  比如,同样是《资治通鉴》,一位普通大学生想翻阅一下,作为课外参考,就可以看中华书局的新标点本;一位老年人想看,因为视力不好了,就可以看崇文书局复刻胡克家本,字大行稀;一位专门研究《资治通鉴》的学者,可以看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各种宋代版本的书影都在其中,可以进行深入地对比钻研。

  这样一来,各人均得所需,各书也适得其所。版本的作用,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