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依力哈木·热依木:

我的生命沉浸在十二木卡姆中

本报记者 李亚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20日   第 07 版)

  依力哈木·热依木演唱十二木卡姆。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莎车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在音乐节上表演。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群众在巴旦木花节时表演十二木卡姆。

  琴弦拨动,热情的歌声响起,唱出天山南北的动人故事。舞步翩跹,身体伴着节奏律动,展现昂扬豪迈的民族精神。今年国庆期间,在上海举办的“2020天地世界音乐节”上,新疆莎车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的精彩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今年58岁的依力哈木·热依木是艺术团的团长,也是十二木卡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十二木卡姆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民族瑰宝在当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听着十二木卡姆长大

  见到依力哈木·热依木是在机场,他刚刚结束上海的演出回到新疆。他的身材和长相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中年男人的样子,但手指却不同寻常,由于常年弹奏乐器,几个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一开口,声音浑厚,这都是十二木卡姆带给他的印记。

  一把艾捷克,依力哈木用了17年,一把萨塔尔,用了10年,它们是依力哈木最常用的两种演奏乐器,几乎走到哪背到哪。“艾捷克的音色比较亮,能弹奏的乐曲比较丰富。萨塔尔适合抒情,我一般在弹奏序曲时用。”依力哈木抚摸着两把“老伙计”,讲起了他与十二木卡姆的故事。

  “木卡姆来自阿拉伯语,本意是地点、法律,作为音乐术语,指的是大型套曲,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依力哈木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新疆地区流传着四种风格不尽相同的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因规模最庞大、结构最完整而最具代表性。

  16世纪中期,美丽聪慧的阿曼尼莎罕嫁入叶尔羌国成为王妃后,在宫廷乐师的帮助下,收集整理了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木卡姆歌曲,并将其编为十六部规范化的套曲,后来又演化成十二部,“十二木卡姆”由此得名。出自宫廷的十二木卡姆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木卡姆中,最为华丽典雅,编排也最系统化,被学者称为“雅乐”。

  每一套木卡姆都由“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琼乃额曼”唱出维吾尔族人的精神追求;“达斯坦”是用音乐讲故事,维吾尔族自古流传的凄美爱情故事、悲壮英雄事迹、优美诗句,都在“达斯坦”的歌曲和舞蹈中呈现;“麦西热甫”成为欢乐的高潮,人们和着重复不断的旋律尽情歌舞。每套木卡姆有20至30首乐曲,如果把十二套完整地表演下来,大约需要24小时。

  聆听十二木卡姆,就像翻开了维吾尔族人厚重的精神史诗。依力哈木从小听着十二木卡姆长大,深受艺术熏陶。“我爷爷会演唱十二木卡姆,小时候每次放假我都去爷爷家,他带着我在村里表演。解放初期,莎车县艺术团刚成立时,我爸爸是艺术团主要的演奏人员。我家10个兄弟姐妹,有3个在地区级歌舞团当过团长。”

  虽然没上过正规的艺术学校,但依力哈木从童年起就跟着爸爸学习十二木卡姆,还学过小提琴。他和家人组成了一个家庭演奏团,经常为来到当地的客人表演。1978年,16岁的依力哈木被招进莎车县文工团。“我的生命就是沉浸在十二木卡姆的乐声中。”依力哈木说,“在县文工团十几年,我只表演十二木卡姆。对我来说,十二木卡姆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灵魂,是人类口头艺术里少见的瑰宝。”

  艺人有了活动的地方

  在莎车县木卡姆广场一角,有座三层建筑,是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一楼的演出大厅里,来自各个乡镇的民间艺人排成三排,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跪在地毯上,弹奏或敲打着各自的乐器,共有十几种。“10月22日我们在喀什地区胡杨节上有一次20分钟的演出,现在要抓紧时间排练。”依力哈木是演奏者之一,也是老师,现场120名演员几乎都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由于十二木卡姆的内容多且复杂,民间表演时一般只演唱“达斯坦”与“麦西热甫”部分,几乎没人能演唱“琼乃额曼”,这项民族艺术瑰宝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11年前,依力哈木与莎车县较有声望的几位木卡姆演唱者商量组织了一个互相学习、切磋的十二木卡姆组合。一有时间,他们就相约着聚在茶馆或找个凉快的院子一起演唱和学习木卡姆。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十二木卡姆,依力哈木整理了4500行式、360首曲调的莎车十二木卡姆版本,并在原有唱词的基础上补充更新。

  2009年,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建立,依力哈木担任主任。中心成立之后,莎车县举办了一场木卡姆演唱比赛,吸引了来自各个乡镇的60名民间艺人参加,从中发现13人能比较完整地演唱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演奏对技巧要求很高,刚开始的时候,能完整演奏12套曲的只有几个人。”依力哈木说,以前是在家里或公园教人演奏,传承中心成立后,艺人们有了活动的地方,每年冬闲的时候都会组织培训。十二木卡姆乐谱复杂,一般看不懂乐谱的民间艺人很难自己学习,依力哈木选择用原生态的方式教他们。“我弹唱示范一遍,他们用自己擅长的乐器边弹奏边演唱练习,这是效果最好、最快的学习方式。到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拉克》等8套木卡姆,再有两三年就能把12套曲全部培训完。”依力哈木对记者说,如今,经常参加活动的民间艺人已有上百人,全县登记的可以参加活动的有千人以上。

  让更多人了解民族艺术

  一边排练,依力哈木一边拍摄短视频,上传至个人抖音账号。依力哈木告诉记者,抖音是他今年才开始接触的新事物。“时代变了,我想让我们的民族艺术被更多人了解。抖音上的年轻人比较多,我已经有十几个视频播放量过万了。”

  是什么驱动他多年来热忱投入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推广?依力哈木回忆起2003年开始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经历。当时,新疆正在组织各个地区的木卡姆艺术整合申遗。“我们莎车是十二木卡姆的发源地,可是那时候已经没多少人会了,也没有什么团体,我就想这个工作得由我来做。”

  得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时,依力哈木正跟几个民间艺人在公园里一边喝茶一边演奏。“当时我激动得流眼泪了,这是对我们民族艺术的极大认可与支持。我跟一起演奏的人说,十二木卡姆申遗很不容易,意义很重大。我一定要把这个传承工作做好,让十二木卡姆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享受这门艺术。”

  2005年,依力哈木带着民间艺人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并在“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中荣获银奖。十二木卡姆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经常邀请木卡姆艺人去婚礼或聚会上表演,想要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由依力哈木带领的民间艺人组合逐渐壮大,成为十二木卡姆艺术团。2019年,依力哈木入选十二木卡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并被评为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之一。

  传统艺术在当下如何保持活力?在依力哈木看来,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而要为艺人们带来市场价值。“莎车有一百多个民间艺人就靠这个吃饭。”依力哈木说,“我们去年在国内参加了五六次大型展演活动,平时还去婚礼、聚会上演出。有了经济效益,传承就有力量。”

  阿吾提·玉苏普是依力哈木的学生之一,以前自己做点小生意,2014年开始系统学习十二木卡姆,目前已经能演奏8个套曲。“这几年北京、上海都去过,经常到内地参加比赛。”今年国庆期间,阿吾提跟随依力哈木到上海参加音乐节,两场45分钟的表演,拿到了1000元演出费。

  “完全学会十二木卡姆,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依力哈木和他所带领的艺人们一直在努力着,让自己的生命与这项民族艺术交融,孕育出最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