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研与引进的辩证法(记者手记)

韩维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16日   第 10 版)

  关于中国核电技术的技术源流,长期以来都存在不少争论。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的核电技术其实都来源于国外,如果没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就不可能研发出“华龙一号”。

  这种看法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中国核电在发展过程中,确实经历了几轮引进潮:先是大亚湾核电站引进法国二代改进型技术,后来又买过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堆型,等到要发展三代核电技术时,又大举引进了美国AP1000和法国的EPR堆型……这些操作确实容易令普通读者眼花缭乱,而早年间“引进、消化、吸收”的宣传,又很容易让人以为,中国核电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主要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所以,到底中国核电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分别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我此次采访最为关心的问题。

  当我把问题抛给各位总工程师时,这些“老理工男”们显得很兴奋。他们找了很多生动、浅白的比喻来向我论述这种关系。其中有一个“师生比喻”给我印象最深:

  在反驳“中国核电技术都来源于国外”时,有位总工说道,我们的写字、作文可能都是语文老师教的,但难道就此可以说,我们毕业后写的小说、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的知识产权都属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吗?

  那判断“毕业”的标准是什么呢?那位总工回答,如果你敢改动原有设计,并且改完确实能有优化,就证明你已经完全吃透这门技术,可以毕业了。所以华龙一号的“177堆芯”方案就是中国核电技术已经“出师”和“自立门户”的一个明证,这是国际上都毋庸置疑的。

  但另一位总工也补充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毕业”,放眼世界,其实能“毕业”的是少数。他说,从美、法等“核电老师”处引进核电站的国家多了去了,为什么最后只有中国能青出于蓝?不是因为中国人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干过。就像班里同学轮流传阅优等生的卷子,如果你压根儿没对试题进行过思考,就只能把优等生的答案抄下来、背下来,等下次题目稍微一换,就又不会了。但如果你本身就把试题认真答过一遍,虽然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当你看到优等生的答案时,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甚至能从他的答案中总结出他的学习方法化为己用。前者引进的只是产品,后者引进的才是技术。决定二者区别的,在于你自己的积累和内功,而这个东西是买不来、引进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干出来。

  所以,针对“没有国外技术就没有华龙一号”的说法,这位总工认为,就算没有对国外技术的借鉴,中国核电的水平也会逐渐达到这个水准,只不过会慢很多很多。他说这就像做数学题,用笨办法,慢慢算,大概终归也是能做出来的。但如果学到了几个公式定理,可能马上就做出来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核电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让我们可以踩在前人经验的肩膀上大踏步前进,而不用再把已经证明过的公式定理重新证明一次。

  至此,自主研发与开放引进的辩证关系已经逐渐清晰:既不能放弃自研,坐等引进,那会让我们“长不大”;也不能躲进小楼,闭门造车,那会让我们“跑不快”。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才是中国核电乃至一切工业发展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