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就是“子”。甲骨文中的“子”字以襁褓中的婴儿之形为像。由于这时候的婴儿往往被包于襁褓之中,从外在特征上看,头手外露而腿脚被裹,所以该字中清晰可见外展的双手和上面大大的脑袋。如果孩子成长顺利,能够开始走路,那就变成了“崽”,也就是“仔”。“仔”字字形透露出“由子而成人”之义。有些方言中,仍然有把会走路之后青春期之前的男孩儿称之为“仔仔”的习惯。
“子”对应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母”。母的甲骨文字形是在“女”字的基础上。在“母子”关系中,“母”是“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母”就没有“子”,“母”处于第一位,“子”处于第二位。后来该义项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有德行有威望有学问”之男性的美称。
跟“子”密切相关的字是“字”。“字”的构字意象也很明晰,即“子在屋下”,表示孩子已经出生,因此是“抚养”的意思。后来该义项继续发展,又引申出“生育”的意思。
“子”很小,还不能自己走路,只能在襁褓之中,这个“被抱在怀中”的“子”也就是“保”。“保”子的右边其实就是“子”的变体。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这个“子”有时在左有时在右,也就是有时被抱着,有时被背着,所以“保”字的字形中就包含着“护卫”的意思。
跟“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儿”(兒)。从该字的繁体字形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字从“臼”从“人”会意。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新生小儿为什么要从“臼”呢?当过爸爸妈妈的人一定知道,小孩子头骨有一个“囟门”,脑袋正前方有一个菱形的“囟”叫作“前囟”,脑袋后边有一个三角形的“囟”叫作“后囟”。在“前囟”未封闭时,人们可以看到“前囟”上随着心脏跳动而均匀起伏的头皮。所以,“囟门”与”心脏“是紧密相关的,“囟”与“心”同音,“思”从“囟”从“心”会意。由此可见,“囟”是很重要的。事实上,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囟”是灵魂出入的通道一说。所以,小孩子剪头发的时候,“囟门”上的头发一般是不剪的。关于“囟”,各个国家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