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满绣:绣满

本报记者 温素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24日   第 11 版)

  祖孙三代交流满绣技艺。
  王 雁摄

  桮小丽和满绣的故事,比她手里的绣线还要绵长。

  小针扎,裹青麻,青麻里面藏点啥?

  桮小丽的针脚里藏着民族记忆,也藏着家族故事。满族人民从依水而居的渔猎生活,过渡到跑马拓荒后的农家生活,桮小丽的女性祖辈便在白山黑水之地的火炕上,做起了女红活计。围裙、枕顶、帽顶、鞋苫、幔帐、被面、香荷包、烟荷包……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俗常小物件上的彩线,活灵活现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自然风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

  2008年,满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不高的桮小丽以针代笔、以线代墨成为满族民间刺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成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绣品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东西。”满绣是自然而然进入桮小丽生活的,“刺绣是奶奶和母亲每天都做的事。”

  桮小丽奶奶的时代,是“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满族少女从十三四岁起就开始描花样,绣枕头顶、鞋帮、幔帐等出嫁用品。闺房中的朴素小心思,自诞生之日起就留存在满族家庭的枕边、帐上。

  桮小丽妈妈的时代,绣品和春节紧密相连。“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不仅有新衣服新鞋穿,有新帽子戴,还能看到母亲的绣品。平时舍不得用的枕顶、帐幔、门帘都用起来了,喜庆,好看。”

  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围着针线簸箩长大的桮小丽,从做满族小布娃娃开始,如今经她手创作修复的物件,已超过几千件。她在尺寸之间传达着满族妇女家居生活气象,也保存了满族的根源记忆。

  桮小丽收藏的绣品中,枕头顶最多,曾经有一万多件。满族民间刺绣作品中,遗留数量最多、最具风俗化、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枕头顶。从闺阁少女到出阁媳妇,绣枕顶成为满族女子必修的女红课,也是满族民间对女子“修为与才情”的重要评价标准。

  一个枕头顶,刺绣方法就有缎绣、布绣、纳纱、编纱、缂绣、十字绣、包绣、补绣等等,针法也很讲究,有平针、倒针、长针、错针、锁丝、盘金、丝绒、挑花等。

  除去枕头顶,桮小丽格外看重一样物件——围裙。

  “满族的围裙是穿在衣服外面的,反映妇女的家庭状况和地位,‘巧老婆,拙老婆’也是从围裙的绣工上看出来的。”

  桮小丽身上的满族贴绣围裙,图案是自己设计的。主图是五福捧寿,周围是如意、石榴、云字卷……明明是成千上万个一针一线,偏偏丝毫看不出针眼儿,这是怎样的巧思、巧手。

  一件围裙,可以囊括满族自己创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所有刺绣方法。在众多针法中,飘针绣最考验绣工。线既要缝于底衬,又要避免穿透底衬,绣出的作品上下均看不到线头。如今,桮小丽是掌握这门绝技的屈指可数的人。

  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手上有分寸。”桮小丽的“分寸”,是生活给的。

  奶奶的顺口溜里有收工的时辰,“鸡上架,狗进窝,看看谁家的姑娘还在做活儿。”如今,桮小丽依然保持着早晨四五点钟起床绣活,晚上六七点钟上床睡觉的习惯。

  桮小丽至今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一韭菜叶宽、一马莲宽、一扁指宽”是她的尺寸,她的测量工具是手。

  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辽宁探访活动中,桮小丽谈及最多的是“手艺不难,守艺难”,“我年纪越来越大了,我怕自己坚守了近50年的技艺失传”。

  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BMW中国文化之旅”已经做了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可维持一家生计,勾勒地方风土,大能记录民族印记,守护文明延续。”华晨宝马副总裁杨美虹说,“借助BMW品牌影响力,我们要为非遗传承认真做点事。”

  如今,桮小丽正手把手将满绣技艺传给女儿和外孙女。女儿李雪在保留满绣原汁原味风格的基础上,琢磨着创新的事儿。而做一个满族刺绣民间博物馆,“把家里的珍藏展示出来、流传下去”是桮小丽的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