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作家马步升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前在朋友圈写一段小随感。时间长了,他发现还挺受朋友们欢迎。从2015年开始,这些读书随感、生活点滴,积累了两三百篇,还有出版社找到他要出一本微信文集。
年长些的作家尝试微信写作,青年作家则更倾向于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原创文学平台上发表作品。新媒体不仅催生了新的发表渠道,同时也对汉语写作的文体特点产生了影响,更铺就了一条别样的青年作家出道之路。
“微信文学”孕育新文体
“朋友圈写作具有即写即发的特点,自由度也比较大,文字不用那么古板。”马步升说。他朋友圈里的小短文并不长,每篇只有三四百字,但写起来并不容易。“我曾担任过一些短文大赛的评委,发现不少年轻人不会写短文章,要求500字以内,写出来却很长。”马步升说。的确,短小精悍的文字需要锤炼,能达到钟叔河《念楼学短》的境界并不简单。
如果说朋友圈是以强关系为主的封闭传播,那么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则更广泛多样。“十点读书”“有书”通过暖心文字,抚平读者心灵上的创伤;“百草园书店”主打原创散文,汇集了包括自由撰稿人、文学编辑等在内的文学爱好者,追求文字的唯美。自媒体人“末那大叔”开设的同名微信公众号主打治愈系文字,深受年轻人喜爱。2019年5月,其新作《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签售会上,1500本样书当场售罄。
“这些推送的篇幅一般都不长。”青年作家贾想说:“新媒体对文本长度进行了严格限制,乃至形成了一种‘篇幅自律’。一篇文章的阅读时长普遍不会超过15分钟,在读者中培养出‘速食主义’的阅读习惯。”除了篇幅外,“微信文学”还有文字上的特点。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新媒体上的文字趋于直白简洁,更注重情感状态的描写,对标题要求非常高,一般以某种悬念或情绪来引发读者好奇,未必有完整的结构,更多是线性叙事。”
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的一篇推送《只是看见你,我就荡漾》中,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我的目光清澈》被歌手胡夏进行了配乐朗诵,页面上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笔下的芦苇更营造出静谧的意境。除了佩索阿简介、胡夏的分享语、网友的读诗感悟外,推送结尾还配上了一曲“诗歌音乐”——小林武史的《sight》。文字、音频、视频在推送中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一篇推送,多重审美”的体验,形成新媒体时代“多媒并陈”的独特文学景观。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微信文学是在微信平台上承载的文学作品,它可以是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创作并发布的原创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在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私人订阅号中读到的文学作品。”如果说上述定义意味着这种新的文化现象已经被学术界所关注,那么新媒体平台“跨界”传统文学期刊则象征着两种文学形态之间的碰撞与对话。
2019年第7期《青年文学》推出“生活·未来·镜像”专号,引入“未来事务管理局”“豆瓣阅读”“骚客文艺”“押沙龙”“网易·人间”“读首诗再睡觉”等新媒体平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评价说,这一期不是网络写作的印刷品或者“副本”,而是经过了纸媒文学期刊的挪移、编辑和再造,具有“超出文本”的意义。
原创文学平台成投稿热门
文学爱好者张一心平时比较喜欢看情感故事和科幻类作品,“这个平台上的作品可能不像文学杂志对写作的要求那么高,但故事都比较有趣。”她口中的平台指的是“ONE·一个”。这个2012年创立的原创文学平台,有网页版、客户端、实体书等多种形式,其手机客户端当年在发布不到24小时就登上了App Store免费排行总榜第一名。
2019年9月,张一心的小说《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在“ONE·一个”上发表。“我不是专业作家,给他们投稿缘于一次小说比赛的契机。每个写作者都需要机会,这种比赛会激励更多人开始写,或者写下去。”类似的作者也聚集在豆瓣阅读上。打开网站,“101291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被标注在首页的显要位置。其原创文学内容分为悬疑、女性、幻想、文艺、历史5大类。
“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创作者觉得值得写,就可以写。一个小作者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读者粉丝。”张一心说,“杂志和报刊可能更注重文字功力和文学性,而只要你有好故事,就会受到平台和读者的欢迎。”
这类原创文学平台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充分的发表机会。在新媒体时代,写作变得更加平民化,在原创文学频道、微信公众号、文学类APP发表作品打破了以往“筛选—编辑—发表”的流程束缚。
“传统纯文学刊物门槛高、容量小、发表周期长,新人投稿采用的概率很低,而典型的网络文学网站多是类型文学,因此一些严肃文学的写作者愿意到‘ONE·一个’、豆瓣阅读这类平台进行投稿。”《十月》杂志编辑部主任季亚娅说,“同时,豆瓣是文艺青年聚集地,作者与读者深入交流、一起成长、互相影响的社区氛围,也让他们与平台有着特殊的情谊。此外,豆瓣阅读也一直在积极推动作品的影视改编,为写作者提供机会。”
在第七届豆瓣阅读中篇征文大赛中,平台收到2004部投稿,8412 位读者评委给出了13733份评分,选出了各组首奖、二等奖、三等奖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被打破了,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作者也可以作出反馈甚至调整写作方向。编辑在传统媒体的筛选机制被用户投票机制所取代,这使得平台上作品的风格更百花齐放。”大赛幻想组特邀评委陈楸帆说。
在读屏时代,作品抵达受众更加简单。“转个微博或者朋友圈,别人就能看见。”张一心说。作者在收获知名度的同时也有相应经济收入。在与平台签订协议后,作者可实现“自出版”,通过售卖全部或部分作品版权,读者付费阅读,实现变现。“与传统刊物的一次性稿费不同,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按阅读量、打赏甚至裂变式推荐的方式获得收入,更不用说被改编成有声读物或其他媒介所带来的经济回报。”陈楸帆说。
近年来,随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一些自媒体平台专门聚焦于这种新的故事讲述方式。2016年,“真实故事计划”创立,2018年举办的首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即收到了3000余篇作品。“平时我们每天的投稿有三四百篇,一线城市二三十岁、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们的主要作者和读者群。”创始人雷磊说,“我们很多知名作品都是素人作者写的,有真情实感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个人体验。”在他看来,更多普通人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表达出来。
从线上到线下的成名之路
2018年9月,中学老师王占黑请了两天假,从上海出发,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从七八年前开始在豆瓣上写作,到后来作品结集出版并获奖,这位90后青年作家走过的创作道路颇具代表性。
生活在上海的她,写那些打麻将的爷叔、剃头师傅、杂货店老板娘、广场舞阿姨,写老社区的日常生活,写完一篇就在豆瓣日记上发一篇。这些作品有的出现在“豆瓣一刻”,有的在“ONE·一个”APP上刊登。她的创作也从单一的线上发表变得更加多元,文学期刊上有了王占黑的名字,两本小说集也于2018年出版。
我们不难简单勾勒出这条与众不同的成名之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文学内刊起步,一步步向县、市、省、全国性文学期刊进军的过程不同,一些青年作家首先是在豆瓣阅读等文学平台发表作品,在网上受到用户关注,继而斩获文学奖项,再进入普通读者和主流文学界视野。与网络文学作家不同,这些作者的创作更接近于纯文学传统,更关注现实,也与传统文学期刊的风格更为接近,类似的作者还有朱一叶、郑执等。
这条“出道”新路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近年来受到文坛关注的班宇。这位80后作家以写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和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著称,而在此之前,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坦克手贝吉塔”。在2016年前的差不多10年间,班宇用这个名字写了不少音乐评论,直到他以短篇小说集《打你总在下雨天》获得豆瓣阅读第四届征文大赛喜剧组首奖,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18年,班宇的首部小说集《冬泳》问世,《逍遥游》获当年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小说第一名,同时,一些作品在《当代》《小说选刊》等刊物亮相。
“网络时代推出文学新人,比较典型的是出版界的推动和各类比赛、文学奖,比如豆瓣征文大赛,专门推新人。更多社会机构包括网络平台都参与到文学创造的过程中来。”季亚娅说,“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作者有更多的发声方式和发表平台。但是能发声并不意味着‘成名出道’,还必须获得阅读市场和业界专业人士的双重认可。”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评价说:“今天的文坛更加令人眼花缭乱。一不留神,一个文学新人就成名了,让研究者应接不暇。这些全新的作家成长之路亟待我们跟进研究。”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