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外媒看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9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40年,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积累宝贵经验(专家解读)

受访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07日   第 10 版)

  “云轨”列车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总部运行调试(2018年11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8月26日是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日本媒体《日经亚洲评论》刊文称,在过去的40年中,深圳的GDP增长了惊人的1万倍。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试验场,深圳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俄新社称,深圳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还在于它已经成为中国占据全球技术领导地位的象征。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8家企业总部落户于此。

  

  1980年,深圳GDP约2.7亿元人民币;2019年,深圳GDP近2.7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1万倍。1980年,深圳GDP是香港的1/2500;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从一个海边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是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成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对内改革,深圳探索出一条走出贫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是受到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制约。深圳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构建出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运行机制,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高效率发展。这是深圳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二,对外开放,深圳是“试验场”和“排头兵”。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都没有经贸往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深圳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让外部资本进入中国,另一方面把国内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送往国外,实现投资与贸易双向互动。通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融合发展,深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并加快融入世界供应链和全球分工体系,实现自身跨越发展。

  第三,深圳树立起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典范。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到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深圳的产业经济完成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变。进入21世纪,深圳开始探索如何融入世界科技创新体系,解决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城市,其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第四,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今,深圳已成为一座超2000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实现了100%的城市化。这块仅197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解决2000万人生活、发展问题的同时,创造出经济增长的奇迹,深圳城市化模式令人惊叹。这为中国其他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深圳方案”。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评价说,“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深圳奇迹”引发全球关注,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学习深圳的成功经验,走上经济增长快车道。近年来,中国专家学者受到一些非洲国家的邀请,帮助他们规划、建设、管理经济特区,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深圳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方向。

  40年过去,中国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形势下,深圳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角色和新使命。

  当前,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中国要进一步保持自己的定力,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在中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深圳应继续扮演“排头兵”和“试验场”的角色。此外,经济特区需要进行政策性调整,包括进行税制改革,进行负面清单的系列试验,扩大外资准入等。同时,经济特区应该为人、财、物等要素在各个环节的流动提供更便利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