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布:将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工作,同时将向社会推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探索建立社区共建、创新生态公益管护模式等方面的亮点和经验。
这意味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在2020年下半年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距离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的节点越来越近。
国家公园试点:
为“省州县乡村全覆盖”提供经验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即将迎来全面验收,各试点公园亦加快工作步伐,集中精力进入“冲刺阶段”。
在10个试点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江源”试点。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介绍,青海省于5月印发了《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立足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就推进正式设园各项前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这也是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的行动纲领。
早在2018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公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将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随着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主要表现在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恢复到超过7万只。
目前,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基本完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专家介绍说,通过试点,基本构建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解决了“九龙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也创新了运营机制,建立了社区共管机制。
国家公园试点:
有哪些实质进展?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多年来的评估结果显示,试点中主要面临的难点包括:如何建立统一管理体制机制和全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相关标准规范;优化规划范围和区划落界等。
在浙江省开化县,由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钱江源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连接上述保护地的生态区域整合,成立了总面积252平方千米的钱江源国家公园。这里是被称作“浙江人民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全球稀有的大面积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仍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多年努力,公园实现了“管理一个口、资源一本账、监测一张网、社区一盘棋”。
南山国家公园试点位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据最近监测,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等珍稀动植物,留居公园内的候鸟种类从试点之初的97种增加到123种。公园区域内新增林地1.1万余亩、草地0.5万余亩,自然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91%提高至92.7%。根据试点区集体林比例较高的实际状况,南山国家公园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自愿原则,将自留山、责任山和集体山林等集体林地经营权统一流转为生态公益林,确保集体林权流转后农民利益不受损、资源有增加、生态受保护。
神农架国家公园包括原有的神农架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重要湿地等10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由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704平方千米增加到1170平方千米。国家公园已占神农架总面积的35.9%,覆盖5个乡镇25个行政村。其保护方式也由之前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
国家公园试点:
带动自然保护地远景规划
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目标:2020年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2025年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35年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除了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外,各地也依据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河北省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黑龙江省制定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实施方案》;海南省为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已编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规划(2019-2025年)》并公开征求意见。
进入7月,江西、江苏也相继印发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江西提出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到2025年,江西要完成省域内国家公园设立相关工作。到2035年,江西自然保护地将占全省国土面积12%以上。
2020年,江苏要完成自然保护地边界现状调查,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开展条件成熟的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到2035年,力争建成1-2个国家公园。
链接
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别是:东北虎豹、祁连山、大熊猫、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和南山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2.3%。其中覆盖面积最大的是“三江源”,约12.3万平方千米;面积最小的是“钱江源”,面积252平方千米;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试点有3个,以保护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试点有7个。
延伸阅读
本报电 (记者 李 刚)近日,大亚湾珊瑚保育区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正式挂牌并完成首批断枝珊瑚苗圃培育(图二)。
大亚湾核电基地11公里蜿蜒的海岸线为珍贵的珊瑚提供了安居的港湾,也是一座“天然”的珊瑚保育基地。目前整个核电基地陆地及周边海域形成了物种丰富的生态圈。
资料显示,全球珊瑚礁覆盖面积不足海底的2‰,却为30%的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环境,被称为海底的热带雨林,为海洋生物繁衍生息提供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