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告别地里刨食的苦日子——

西海固 闯出康庄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饶文靖 刘 峰 侯云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5日   第 02 版)

  细雨浸润下,宁夏西吉县下堡村碧绿如洗。村口一侧的艾草扶贫车间内,数十名女工或分拣,或装袋,场面热火朝天。

  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到2000年,贫困人口还有100多万。如今,20多年闽宁协作、数年如一日精准扶贫,西海固已脱胎换骨。

  闽宁协作:

  特色产业让农民就业增收

  丈夫聋哑,孩子才几岁,家里离不开,地里没多少收入,出去务工不现实,下堡村村民马花一度为生计发愁。2018年,在闽宁专项扶持资金帮扶下,下堡村有了艾草车间,30多名像马花一样不能离家的贫困村民,家门口就业。

  1996年,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拉开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闽宁协作大幕。在闽宁协作的春风下,西吉县2012年建成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一花引来百花开。入驻企业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准施策助力脱贫,把大大小小的车间建在了贫困村边,下堡村也由此成为受益者。

  精准帮扶:

  肉牛养殖成了致富门道

  养牛,在西海固不算新鲜事儿。

  “不过,以前养牛是为了犁地干活出大力,可十年九旱,庄稼都没得种,还犁啥地?现在不一样,养牛就是养牛,就是为了长肉增膘。”在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65岁的冯义祥谈起养牛头头是道。

  2015年,华润集团帮扶海原县创建“基础母牛银行”模式。在企业带动下,全县建成万头养牛乡镇4个、肉牛养殖示范村57个,肉牛饲养量超过27万头。短短5年间,肉牛养殖成了海原县农户的致富门道。

  产业引导:

  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增了

  曾经的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人多地少,靠天吃饭,产业无从谈起。年轻一点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想家但又不想回家。

  转折出现在2018年,李士村利用自治区财政厅拨付的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项目资金200万元,整合县扶贫、农牧等部门资金10万元,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按照“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李士村建成昌信农家超市、凤河醋厂、意兴油坊、小杂粮磨坊,并组建农机服务队,多渠道、多元化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