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漫步中华巴洛克

邵锦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3日   第 11 版)

  沿街而立的中华巴洛克。
  游 兵摄(人民图片)

  黑龙江哈尔滨市道外区有一条老街,名叫中华巴洛克。在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后,依然保存完好。走进它,如同走进了老时光。恍惚间,当年的喧嚣过往,如影如画,在方条青石铺成的街道上,随着缓缓行进的绿色小火车扑面而来。

  这条古街的名字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从巴洛克风格的角门走进去,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绿房檐红栏杆的中式四合庭院,花草点缀其中,摇曳生香,自带一种清幽雅致,令人神清气爽。沿着木制楼梯曲折向上,攀至二楼。凭栏望,几盏蓝色的流苏灯笼高悬,“六合顺”金字招牌格外醒目。乳白的墙壁上雕刻着麦穗、石榴、葡萄、牡丹、海棠、梅花鹿等不同图案,寓意五谷丰登、富贵吉祥……诸多中国元素融合其中,称它“中华巴洛克”,再恰当不过。

  中华巴洛克修建于20世纪初,从侧立面看,是具有17世纪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巴洛克建筑群。楼体选材华美高贵,建筑外形自由奔放,整体既富浪漫色彩,又能营造神秘气氛。看到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童话里的城堡。即使被岁月之刀刮去了色彩艳丽的外衣,依然不失富丽堂皇、端庄大气。

  第一次去中华巴洛克老街,是在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和妹妹陪着父亲去闲逛。刚走进街口,父亲就被地摊上琳琅满目的物品所吸引。那些翡翠、玉石、铜钱被标注了时间,静候买主。比较招摇的是卖羊皮袄、大头鞋的,似乎要把严寒引来,也把当年东北人的生活重现。父亲褶皱的脸上终于现出笑意,他走着看着,讲起他们那个年代闯关东的老故事,兴致勃勃。这时,我扫视了一下周围,才发现街上来来往往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他们是想在这老街找回当年的记忆吧。

  老街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形成一条缓慢的河流,在岁月中流淌。时而也会聚拢,翻卷起浪花,那是民间的艺人在表演绝活。

  这边身穿红衣,头戴八角帽的黑瘦汉子,左手拿着一截竹签,右手举着一尺长黑色圆筒式的“法器”,几个翻转,法器中喷出细细的金黄糖浆就在竹签上缠绕出一个立体的小公鸡来。围观的小孩子舔着舌头抢着买他的现场制作。

  那边,一位发了福的胖叔叔正坐在马扎上,埋头削着绿秸秆。被削好的绿秸秆像一根根有韧性的柳条,堆放在长木桌上。几个玻璃瓶里插着他编好的小鸟、蚱蜢、蜻蜓、蝴蝶等小物件,精致且灵动,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想不到身材粗壮的中年大叔竟如此心灵手巧!这大抵是生活教会了人们,一门精湛的手艺即是一种生存之道。

  我们不紧不慢地走着,在每一个能唤起记忆的门楼下,停留回味。直到从星熠茶楼会场走出来,拐进另一个巴洛克庭院里,才稍事休息。这个庭院方方正正,半空悬挂着数十个红灯笼,颇有一番过年过节才有的喜庆气氛。庭院的一半围着一圈油亮的黑色酒坛。酒坛后边的池子里堆放着破碎了的酒碗瓷器。一个女孩儿豪饮了一碗酒,然后用力把酒碗摔到池子里。看着酒碗一分为二,她抿着嘴笑了。接下来,陆续有人喝酒摔碗,叫好声、说笑声,不绝于耳。

  这是东北的第一家“摔碗酒”。相传,土家族两个族长间有了恩怨,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两人决定冰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并将碗摔碎,以泯恩仇,展现二人的肚量和豪气。但是,今天的摔碗酒看来已经转化成一种友谊的表达。人们通过“摔碗酒”这种形式甩掉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与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情和心态。在浓烈的酒香和碗的碎裂声中,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时空的交融与碰撞。

  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坐标符号,更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忆。中华巴洛克,哈城人的老街,是遗留在繁华都市中的一颗明珠,在时光的洗礼中,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