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桑梓之情

缪 玉(菲律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08日   第 07 版)

  累计起来,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将近20年了,每次回国探亲总免不了在国内周游一番。从上世纪90年代起,年年回去,目的是想亲眼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不想错过任何一瞬。

  菲律宾的华人勤劳智慧,靠着坚毅的打拼精神赢得了一片天地。他们富足了,多么希望祖(籍)国强大起来,他们捐资捐款,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建设出力,捐资盖学校、建医院、修公路等。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他们无比自豪。

  另一方面,菲律宾的一些华人的孩子缺乏对中国的认识,有的甚至不会讲普通话,只能简单讲闽南话。父母们希望子女能多多了解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寻根活动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炎黄子孙都有强烈的“根”的意识,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之旅”有一种落地生根的感觉,一种有血脉之源的实在。

  寻“根”,寻的是“文化之根”。菲律宾华商陈永栽博士,资助华裔孩子到中国学汉语和中国文化,被传为佳话。从2001年起,他就组建了“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学中文夏令营活动”,包机把华裔孩子们送到福建学校学习,十几年来受惠学生累计达1.4万人之多。在菲律宾像这样的华商和华人社会团体还有很多。参加夏令营的小营员们,除了学汉语,还学习武术、国画、音乐、舞蹈、书法,学包粽子、做香囊、用汉语唠家常,寻找久违的故土情结。除此之外,也安排他们游览壮丽河山和城市美景,参观博物馆,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从小树立作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感,懂得“落叶归根,倦鸟思巢”的情怀由来。

  在我工作单位,有一名年轻雇员告诉我,他想参加每一次的“寻根之旅”,我问他已不是学生了,为什么还要一再去中国呢?他说:“我祖籍在福建晋江,从父母那里知道了中国的变化。百闻不如一见,唯有用腿脚亲自丈量体验,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真实的中国。上次去的印象太美好太深刻了,城市高楼大厦特别漂亮,还有交通方便,买东西方便。我除了回去寻根,还想到不同的城市去看一看,到名山大川走一走。”他一脸自豪地对我说:“我的朋友对我能经常去中国羡慕极了!”

  还记得我曾参加过的一次“寻根之旅”开营授旗活动,在活动中我认识了一对母女。母亲很激动地指着女儿对我说:“她赶上好时候了,我小时候回一趟中国是很难的,她现在很容易就回去了,不仅可以回老家,还要去成都、都江堰,去看大足石刻,我们一家人都为她高兴。”我问眼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对中国了解多少?”她很快回答我:“知道的可多呢,我在网上查询过,也跟去过中国的同学咨询过,我已经迫不及待了。”顿了一下,她又说:“我以后会去中国读大学的。”“哦?”这个很出乎我意料,我问:“去华侨大学吗?”她笑眯眯很自信地说:“不,是清华大学。”我看向她妈妈,她妈妈很肯定地说:“只要她能考上,我们就送她去读。”我暗暗想,这是我参加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了。

  在马尼拉,我认识一位闽南籍年近80的老华侨,他像讲故事似地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初,他绕道从香港去北京,住在华侨饭店。那个时候北京很旧,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灰黑色和黄色,而菲律宾要比中国发达。他的衣着跟当地人不同,走在大街上很扎眼。虽然周围的人像看怪物一样看他,可他还是愿意主动跟人搭讪,原因是,只有在这里他可以尽情讲汉语。在北京旅游的那些天,他一直沉浸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中。后来,他作为华侨领袖,积极参与中菲两国建交事宜,推动设立“中菲友谊日”。他还告诉我,几乎每年都要带上全家人去中国旅行,让儿孙们知道,中国才是他们的根基。他大笑着说:“现在的北京太气派了,菲律宾可是比不了喽,除了冬天冷不适应,其它方面家人都喜欢得不得了。”

  情系桑梓暖人心。菲律宾的华人历经无数的世事风云,已最懂得何为绿叶对根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