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0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军人忠诚爱国、勇敢坚毅、崇德向善的品质,以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为首要任务的精神,在当今和平年代,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继续在退伍军人以及军人子女的身上延续着……

发扬光荣传统 志愿保护生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04日   第 08 版)

  多年前,胡红军站在兰州新区窝窝井村的荒地前,立誓要把这片地方绿化成林。

  当年绿化的窝窝井村荒地已经结出了累累果实。

  王静国在天津宝坻潮白河与志愿者一起将非法捕鱼网从河道中间打捞上来。

  要让甘肃的荒山披上绿衣

  本报记者  银  燕

  在兰州市通往兰州新区的水秦快速路上,向东能看到一片绿绿的山头:油松、侧柏、红柳等耐旱绿色植物在这里快乐地生长着。在大西北,种活一棵树不容易。这些荒山变成绿色原野,退役军人胡红军发明的树下根部渗灌技术功不可没。不少枝头枯黄、濒临死亡的油松树苗,经过他的渗灌技术挽救,活了过来。

  如今,胡红军采用渗灌技术绿化的荒地越来越多,在新区、在水秦路、在农投园区的一块块荒地现在变得生机盎然。

  黄土地不容易保水。漫灌用水量大、消耗惊人,运用渗灌技术,节水效果相当明显。“以前漫灌,1亩地要用好几十立方水,采用这种渗灌技术只需用1立方水,而且我把阀门打开就不管了,可以腾出手干别的,我们已经使用好几年了,没有啥问题!水节省下了,作物品质没有变差。”兰州新区窝窝井村村民赵贵春说。

  胡红军介绍,这套植树节水灌溉技术非常简单,分为装置和管道:管道供水,装置渗水。这套技术在树的根部设置了一个供水器,当树缺水时在毛细原理作用下,水会慢慢地渗透到树的根部,有效维持树的成活;下雨时,水会自动蓄满蓄水器,以待干旱时再用,而不是直接渗到地底下。

  “甘肃处于西北内陆,好多地方降水很少,新技术能让农民少用水,省人工又能种得活。”胡红军为此申办了公司,奔波在甘肃干旱缺水的县区民勤、景泰、靖远等地的农村,耐心地向村民们介绍根部渗漏滴灌技术。在景泰县,他用新方法帮助当地农民栽树200多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民勤腾格里沙漠边沿,农民用这项技术栽活了几千棵沙柳。

  滴水孔很少堵塞是这项技术的又一个显著优势,能进一步节省成本。几年前,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团种的3000亩枸杞林,在采用滴灌技术一年后出现堵塞,中宁县的同志找到胡红军后,开始使用渗灌技术,在有机枸杞出口基地试种了100亩枸杞,实验效果很好。

  2013年,宁夏科技厅对渗灌发布的报告显示:根部渗漏节水装置,是在埋设于树木根部的输水管上安装有别于各类节水技术的渗漏装置,使林木灌溉更加节水,比滴灌节水30%,但材料成本比滴灌技术节省70%-80%,同时实用性更强更广,能够实现智能化、远程化控制。

  胡红军曾经说过他的心愿,就是让他的第二故乡“甘肃”的荒山都披上绿衣裳。为了达到这个梦想,胡红军的脚步一刻不停歇——

  甘肃省临洮县的荒坡山地碱性大,缺水,农业发展困难多,收益少,这种现象在西北比较普遍。2017年4月,胡红军在临洮县井坪工业园区的荒地里,使用根部渗漏技术种上杏树、枣树、核桃树等十几种经济作物,成活率达到90%,还在经济林下套种苜蓿和草坪,每亩产青饲料2吨以上,用青饲料养鸡养羊,再用鸡肥羊肥还田,实现了有机生态循环。

  2019年,胡红军和他的团队在兰州水秦快速路28公里处做绿化,在原来绿化200亩的基础上,多干出600多亩,树木成活率实现80%以上,让这一片荒山变成了水秦快速路上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绿化后的荒山种上经济作物,既好看,有生态价值,同时也创造了经济价值。在白银市靖远县断腰村、兰州新区窝窝井、王家沟村,胡红军应用节水技术,栽种上黑枸杞、杏、梨、桃、文冠果,果树挂果率高,长势很好。

  2020年,胡红军在兰州新区农投现代农业园区绿化了200亩地,绿化期间,他钻研技术、带头苦干,经常工作到很晚。

  2020年6月份,胡红军在兰州市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科技创新一等奖。“消息传来,我的老领导、扶贫干部贾杰问我能不能为扶贫出力,农民采摘花椒用工难找,费用高,能不能把农民从花椒采摘难、苦、烦中解脱出来。”胡红军说。

  胡红军对老领导的请求非常重视,他二话没说,跑到定西找采摘花椒的农民了解情况。目前,他已设计出两种新方法。他还在刻苦钻研,想着早日在这里实现花椒采摘无人化,打药自动化。

  

  “征战”野保战场

  张大芊  卢 蕾  王 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干的事儿,父母保家卫国、征战沙场,而我们这一代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积极参与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护一只鸟、拆一片鸟网、救助一只动物,从一点一滴中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这是我们平凡人能做到的事情”。这是王静国的口头禅,也是他和他的志愿者朋友立志要做的事情。

  今年52岁的王静国,是一名军人后代,他的父亲王树贵是一名解放军人,也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10多年的峥嵘岁月,留给王静国父亲的除了荣誉还附带着许多病痛,60多岁时,王树贵最终癌症发作离世了。弥留之际,王树贵留给王静国的只有从小到大反复念叨的一句话:“爱国奉献,不干坏事,不干违法事。”这句话也成为后来王静国选择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原因。

  和平年代,做什么才是爱国奉献呢?王静国总是在想。王静国喜爱鸟儿,工作之余总会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转转,看到有鸟儿受伤就学着救助,看见鸟网就偷偷拆除。但他始终认为这是自己的爱好,上升不到爱国奉献。在兢兢业业工作半生后,一个契机到来了。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战略部署。“这是一个起点,生态文明建设和我热爱的动物保护息息相关,我愿意像父亲一样,做些保家卫国的事情。战火纷飞时,扛起戎装。”王静国说道,“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就披起战衣,走向违法犯罪的一线,坚决与之抗争到底。”

  每到春暖花开、候鸟迁飞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王静国和他的“战友们”忙碌的身影:有时在媒体上呼吁大家爱护环境,有时单枪匹马追捕盗猎分子。像当年父辈走过的长征路,如今的志愿者们一刻也停不下来,一年365个日子,竟没有多少日子踏实待在家中。

  王静国初步估算了下,从2014年至今,他和志愿者朋友们已经解救了25余万只鸟儿,拆除了不少于20万米的捕鸟网。他们的事迹也曾多次登上各大媒体,甚至推动了天津市禁猎期、禁猎区文件的出台。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持久战,虽然时常遭遇风险,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但我始终铭记父辈爱国奉献的教导,我们做好了长期攻坚的准备。”王静国手上还握着一本法律书,因为开展非法盗猎、电鱼等行动时总需要用到。王静国还在学习,学习传承优良家风,学习弘扬军人精神,学习做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