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7月2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家园

陆春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25日   第 07 版)

  飞雁(苍南县境,北阔南狭,侧观似飞雁)驮着我,一路奋勇向南。我在东海边,玉苍山之南,流连,徜徉。

  1

  晨十时许,尝过沾满芝麻点的桥墩月饼、滑嫩的豆腐脑后,我端一碗冰凉的老红茶,在碗窑古村的古戏台前坐定,蒲扇轻摇,花鼓、渔鼓次第上场了,那苍南方言,听得不甚明白,只看那化着淡妆的演员,唱腔饱满悠扬;提线木偶戏《三变身》,沉稳的老生忽而变身婆婆妈妈的老旦,老旦再瞬间妆成天真活泼的花旦,极似川剧的变脸,不过,变脸只是脸部转换,而提线木偶变身,却是整个木偶的换妆,同样都是手快,我看演员的食指、中指、拇指的交叉快速,眼花缭乱,真可谓指间有乾坤;单档布袋戏《张大娘宰猪羊》,猪,羊,虎,猴,老妇,少女,依次出场,以故事情节推进,高潮不断出现,猪的安分,羊的机智,虎的愚笨,猴的狡猾,观众的笑声一阵阵掀起,人们看戏,其实是悟哲理,外表强大内里虚弱如虎,不为命运屈服不断努力抗争机智如羊,说动物,其实是在说人。

  七月的阳光,在浙江最南端的玉苍山之南,显得尤为热烈。蓝天广阔,白云低飞,似乎就在头顶,伸手可撩,古戏台四周檐角高翘,右首瓦墙上有两手举着大斧之雷神,抬眼踢尾之龙头,还有一株挺立的青嫩杂草,丝毫不惧骄阳。古街上行人来往穿梭,这是碗窑的日常,600年的日常。6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有巫、朱、夏、余诸姓,由福建等地陆续迁居于此,他们带来了瓷器的烧造手艺,使得山间家园迅速富裕起来。清雍正年间,碗窑已经有12座窑,产值约银圆8万。至乾隆晚期,碗窑的顶窑、下窑、半岭3个区块,屋宇连亘,人繁若市。18座窑常年白烟滚滚,5000多人聚集于此,制器、烧窑、交易,这里成了浙南民窑的制造中心。我眼前的古戏台,就是碗窑繁荣的标志之一,南来北往的各色生意人消遣开怀,劳累过后打工者也需要精神放松,订单如潮而来,各家窑主喜乐开怀,古戏台上的锣声、唱腔,和飞鸟掠过天空的鸣叫声,声声扬扬,碗窑成了富足的乐园。

  顺着布偶老生的冠带,视角再往上,古戏台藻井里的那些壁画,一下将我的思绪拉得很远。藻井有100多个格子,每格都画满了壁画,主要是《白蛇传》中的戏曲人物,温州作为南戏的发源地,这些壁画也是研究南戏的重要实物资料。这里,每天也在上演着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

  玉苍山里的泥土,经过粉碎、淘漂、晾晒、拉坯、印坯、绘花、施釉、烧窑等数十道工序后,它们就变成了碗窑人的财富,鳌江的涌潮,将大批瓷器运往世界各地,也带去了中国的陶瓷文明和文化。

  高树茂林,峡谷清流,碗窑古村里的龙窑、水碓、工坊、古戏台、三官宫等35幢327间明清建筑隐藏其间,依然散发出烟火的活泼气息,浓郁客家建筑式样的八角楼,是碗窑人建设家园的生动写照,街心长有多棵两百多年的仙人掌树,它们满身是刺,向天挺立,花开的季节,顽强中显现出一种别样的芬芳。

  2

  从碗窑古村出发,过鹤顶山,到鸡笼山,裸露的山头下隐着无数的小洞口,风化的岩石,深深的岩洞中,掩藏着岁月经久的时光。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某天,有位杨姓村民,在鸡笼山中发现了一块闪着光亮的石头晶体,这块叫明矾的东西,能让污浊的水迅速清净的矿物质,为此地百姓带来了白花花的银子,矾山的矾储量,为中国的80%,世界的60%。清末以来,此地的明矾,无论储量、产量、销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矾山称为世界矾都,名符其实。

  我走进世界矾都的福德湾,这里是开矿工人集中居住的村落。石头屋门墙的青条石,依旧泛着新鲜的青色,似乎昨天刚刚从山上凿出,石头屋内并不宽敞,却整洁透亮。这些石头屋,极像挺胸宽背的重量级大汉,面对狂卷的风暴,无惧无畏,它们几百年来都呵护着那些辛劳的矿工们,而今,它们又以崭新的屋姿,迎接着四方的游人。整座山的深处,地下已经数百公里相连,上下下下,曲曲折折,这条明矾之路,不仅通往中国大地,也通往东南亚、日本、中东、非洲和欧美几十个国家。清末,温州大宗出口物资的前三位是茶叶、丝绸、明矾。

  福德湾内的矾山矾矿古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因矾早有工业替代品,炼矾工艺遂成了教科书。现在的矾山福德湾,已经精心保护,又成了别具一格的居住家园,它已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予了它“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3

  如果说开窑、开矿,都是建设自己的家园,那么,金乡卫,就是保卫自己的家园。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实施的主要军事制度,战时打仗,闲时农耕,全国共建有300多个卫,其中五十几个在沿海,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明初以来,倭寇就不断进犯中国沿海,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金舟乡置卫筑城,这里于是称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沙园3个所。

  金乡卫,虽处偏远浙南,但它却和天津卫、威海卫一样著名,而且还比天津卫早建了不少年。金乡卫城墙周长9里30步,有东南西北4座城门,迎旭门,靖海门,来爽门,望京门,四门各有功能,城墙威武挺立,1650口城堞上,亮晃晃的枪口,时刻瞄准着来犯之敌。洪武至嘉靖的两百余年间,倭寇时常上岸劫掠,金乡卫军民,同仇敌忾,这里成了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城。

  我们在从金乡卫去往蒲门所路途中,经过一段长长的旧城墙,那是壮士所的旧时所在,在1568年壮士所并入蒲门所之前,这里频繁遭遇倭寇,洪武三十一年,千户王山率军迎寇,壮烈牺牲;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闰五月,倭船83艘进犯壮士所城,攻破城墙,百户朱信率兵奋战,不幸阵亡。壮士所,有千户等官员15人,旗军1232人,以壮士命名,可见战斗之惨烈。

  到达蒲壮所城,威远门敞开胸怀迎接我。城墙上的青苔,厚厚的青墨色,600年的沧桑,呈褐色的石头依旧坚硬,过城门洞,面积不大的瓮城内,排列着数块石碑,那是历史的记忆。蒲壮所城,有着完好的城墙,城头的一棵大榕树,估计只有两百来年,但已是粗壮遮天,根系发达。龙山山麓的蒲壮所城,依山向海,城墙周长5里30步,城3座。我在城墙上漫步,600年前,城墙前面就是茫茫大海,从城墙转身俯瞰城内,瓦房坚实,街巷齐整。迎阳楼内,除了明代抗倭的体系简介,还有明代倭寇进犯温州的年表、大小战役、牺牲的壮士名录等,吴桢、戚继光、汤和、胡大海,著名抗倭将领的像,皆英姿勃勃,是的,他们带领着广大的士兵和人民,殚精竭力地保卫着明朝的海防,保卫自己的家园。

  4

  凤冠老街8号,我走进一幢老房子,半书房的店主陈闻女士正忙着整理书籍。陈闻原是苍南一中的语文老师,对阅读一直有很深的情结。四十多年前,她父亲就组织成立了霞关镇的第一个读书会,父亲的理想是做一个图书馆的馆长,这个半书房,正是圆他父亲的梦。

  细看半书房已上架的一排排新书,共有八大分类。海明威系列格子下,有《家园》,有英文配着,上面还有小字:“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家园需要富裕的物质填充,更需要精神的不断充实。在我看来,600年前的家园,今天的家园,它的本质并没有大变,家园的核心,依然是美好和温馨。有了家园,身心两安。

  飞雁再次腾升,飞往美好而温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