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回应新时代乡村的召唤?7月15日,中国作协召开“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在北京中国作协主会场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协分会场,以现场及视频方式参加了会议。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主持。阿来、欧阳黔森、蒋巍、孟繁华、赵德发、施战军、纪红建、刘大先、贾平凹等9位作家、评论家先后发言。
本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围绕“积极推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创作”“提高站位,深入生活,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的历史性变化和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发展前景”“发扬乡村题材写作的优秀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新人,书写新史诗”三个主要议题进行。
铁凝说,中国的根在乡村。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个乡村,其实就是中国的缩影,不懂得中国农民就不懂得中国。一种新的乡村正在这个时代形成和崛起,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一场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伟大社会实践,对中国、对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作家要对这个时代的乡村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把握,就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四力”。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用不断更新的眼力、脑力重新认识乡村,写出巨变。
贾平凹总结了陕西两代作家乡村书写的经验,他认为,今天的作家即使不能像柳青那样在乡村一呆13年,也要尽可能多地到乡村去蹲点、去走访,多渠道建立与乡村的联系。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因为创作《带灯》到乡村走访,结识了一名乡镇干部,之后与她保持了10多年的密切联系。这位乡镇干部每天给贾平凹发一两条手机短信,告诉他自己的具体工作和精神状况。贾平凹说:“她和她的工作短信就是我在乡村的线人和认识新乡村的窗口。”他认为,新时代乡村题材写作需要作家具备大的情怀、大的意识、大的勇气、大的真情、大的热忱、大的艺术能力,不能仅仅奔着收集创作素材的任务和目的去农村。
作家老滕认为,史诗性的文学创作一般具有庄严背景、英雄人物和时间跨度的特征,新时代中华大地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作家书写新时代新农村新史诗提供了可能。响应时代呼唤,感受当下新农村生活,激发创作灵感的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归纳为“四个一点”,即让心再柔软一点,让眼再远望一点,让根再深扎一点,让笔再灵动一点。
评论家白烨认为,乡村文学面临乡村全面脱贫进而不断振兴的社会新现实,需要履行新的使命,回应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这无疑是新的乡村文学安身立命和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乡土写作的已有状况,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写作需要在三个方面认真探掘。第一,深入乡村变革新生活,阅读乡村振兴新现实。这要求作家吃透生活,而不能依靠儿时的记忆写作。第二,辩证地看待城乡新变,整体地把握现实,尤其是如何处理城乡之间过渡地带、交叉地带的文化景观,如何处理新时代农村精神的变动。第三,精心塑造时代新人,努力打造典型形象。作家要把镜头瞄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新人物,写出他们的新作为、新担当、新风采、新气度。
施战军说,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做知情者,扎根人民做知心人,先做亲人,再做文人。在乡村带着任务肩负使命日夜辛苦的基层干部、对口支援投资合作的各方人士、乡村支教教师、产业园上班族、乡村文旅行业从业者、从事电商微商工作的新群体等,使乡村故事素材和可讲述角度空前扩容,形成了区别于既往以农耕叙事为边界的新的乡村视域。做新时代乡村的知情者,就意味着要从习惯性预设的对农村的批判性想象中走出来,触摸生活跳动的脉搏。
刘大先说,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有三条隐然可见的美学传统:一条是诗化与抒情的浪漫主义,夹杂着怀旧与恋慕情绪,将乡村树立为一种葆有了纯洁、道德与生命力的洁净处所,从而也隐含着一种有别于城市现代化的自然人性观念,接近于古典文学中的“悯农”、隐逸与田园牧歌想象;第二条是冷静甚至严峻的现实主义,三农题材被作为问题进行社会剖析与国民性批判,进而确立启蒙式的现代价值观与行动议程;第三条则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文艺”传统,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融合在一起,新人、新文化与社会、国家之间彼此交融、合而为一,倾向于积极、乐观、昂扬的未来与理想。塑造新时代乡村美学应该是古典、现代、革命与当代美学的辩证统一,需要作家找到当下的表述方式。
李敬泽总结说:本次会议既是一次交流会,也是一次动员会、推进会。各地作协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作的组织、服务工作,支持作家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高质量地完成计划中的主题创作,并积极向社会宣传、推广优秀作品。
会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协分别在分会场举行了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