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7月1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留学价值到底该咋算?

侯 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16日   第 08 版)

  2020年,一场疫情让海外留学何去何从成了问题:疫情之下还要留学吗?去哪个国家安全?读这个专业有用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专家说,留学可能更看重的是不一样的文化体验。那么,海外高校文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真的能为就业带来很大帮助吗?

  

  花200万元留学,回国每月底薪2000元,值吗?

  杭州女生小林,家境不算富裕,高中毕业时身边选择留学的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学霸,去国外深造,追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第二种是家境比较好的同学,父母不甘心让他们考一个国内普通大学,孩子的留学生身份会让家长们得到一种安慰。

  小林的父母认为,与其让她考一个普通的国内大学,还不如去国外闯一闯。对于学得焦头烂额的小林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避开高考的好机会,于是成功申请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读书。当时要求60万元人民币存款冻结半年,每年还需约3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及生活费开销。她父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家里唯一住房供她去澳大利亚留学。

  但是,因为选择了当时很火但是自己不擅长的金融专业,小林挂科被学校劝退。后来再转校之后多读了两年。这6年共花费约200万元人民币,小林回国后专业能力欠缺,人脉资源不够,只好暂时选择了“无工作经验,2000元底薪,其余靠业绩提成”的工作。

  这个看起来反差巨大的数字,不禁让人思考:留学的成本和回报到底该怎么计算?接受教育的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绝大多数人在考虑留学投入时,思考的多是前者。

  经济和时间投入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也需要考虑,如果你没有出国读书,而是靠国内的文凭找一份工作的话,这几年本应有的收入。当然,这还没有包括跟家人、朋友长期分别的孤独感、国外生活缺乏社会关系支持等很难量化的“精神支出”。

  很多人都是用工资作为基数,去计算多少年能收回留学成本,从而评判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比如,200万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每月2000元人民币底薪,几十年才能回本,怎么看都不能说值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月薪多低于6000元。这不是“稳赔不赚”么?

  一个文凭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有去国外读研的同学感慨过:“花了这么多钱出国读研,工作薪水还不如本科同学高。”

  那么,留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显然不能用自己的留学去跟别人的留守对比,而应该是拿留学的自己,跟假如不留学而留在国内的自己相比——如果没有出国留学,能获得什么样的机会?相比留学之后,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差?这个差值,才是真正的留学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答我们关心的问题:一个文凭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也就是说,自己读了A名牌大学的某专业,跟自己读了B普通大学的某专业相比,两者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这让笔者想起了已故经济学家阿兰·克鲁格的一个经典研究。

  阿兰·克鲁格是劳动力市场领域的经济学家,他的兴趣之一,是研究学历对大学生就业“钱景”的影响,即一张文凭到底值多少钱。

  去了A学校的学生,跟去了B学校的学生,在起点上就很可能存在系统性的差别。考上北大的学生,跟考取专科的学生,几年之后他们找到不同的工作,收入存在差距,我们能说原因都归咎于学校的好坏么?显然不能。

  那我们怎么去寻找起点尽量相似,仅仅是大学路径不同的学生呢?阿兰·克鲁格想到了一个方法。他首先找了一组他任教的哈佛本校的学生,之后又找到了另一组原本被哈佛录取,但最终没有选择接受哈佛的录取,转而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生。后者教学质量当然不差,但名气上不及哈佛。

  阿兰·克鲁格随后追踪了这两组同一届、起点基本相同的学生的4年大学成绩,毕业后的工作以及3年后的职业晋升。结论是:仅从收入水平上看,这两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文凭的经济附加值是零。

  换句话说,不是大学造就了学生,是学生造就了他自己。

  比尔·盖茨、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这些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他们在大学选择辍学,但他们本就是具备考上哈佛和里德学院能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自己需要的教育。

  如此说来,出国留学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反正如果一个人有能力,那么无论在哪里读书,都会找到优秀的工作;而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不论是否留学过,都难找到高薪工作。极而言之,哈佛的文凭,对于本就优秀的人来说,是否一文不值?

  留学有助于扩大视野、活跃思维、增强适应能力

  很多留过学的同学都认为体验和成长是最大收获。在哪方面成长?自立、眼界、思维方式,当然,还有抗压能力。更重要的是,经历过了这段历练,他们都很少再去计较第一份工作的经济得失,不是不在乎,而是相比留学经历本身的体验和成长,以及这段经历对人生的深远影响,短期的现实收益早已没那么重要。

  绝大多数就业市场的统计报告都显示,尽管1—2年内,留学生的经济待遇并没有明显好于相同学历的国内毕业生,但3—5年后,在同等条件下,他们的晋升明显更快速,他们的选择更多样。因为这类人——报告经常使用以下词汇——“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适应能力强”。而一段留学教育经历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就是把这些品质尽可能激发出来。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