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质梦始于小学五年级。记得在一节地理劳作课上,我用石膏板制作的全国煤矿和铁矿分布图赢得老师的称赞,兴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为国找矿”的梦想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萌芽生长。1950-1956年,我正值中学时期,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大规模建设急需矿产资源。彼时,李四光地质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彰显地质工作者风采的《勘探队员之歌》响彻中华大地。“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歌词中的豪迈气概给我深刻启迪和激励,我开始广泛涉猎地质科普读物,熟悉火山岩、沉积岩、矿物、化石、褶皱等术语,思考地质领域的问题,并时常向就读地质学院的学长请教。后来,学长赠我金闪闪立方晶体的黄铁矿、玲珑剔透柱状石英和鱼化石。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投身地质的理想更明确、更坚定。
高中阶段,同学之间时常聊将来选大学专业的话题,我就鼓动大家学地质,为国家找矿。班级活动时,我有意组织大家唱《勘探队员之歌》。记得有一次,我把学长送我的金闪闪的立方晶体矿物拿到班级,请同学们猜是什么矿物?大家都说是金矿,当我揭示正确答案时,他们都很诧异、好奇,有感于地质奥秘无穷。或许是受我鼓动影响,全班49名同学中有8名考上大学地质专业。
1956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一入学,我就如鱼得水,狂学勤读。大学期间,我修了普通地质学等18门地质课程,其中16门成绩为优,2门为良,毕业论文也获优。大二期间,我响应国家年产1070万吨钢号召,去福建建瓯、邵武山区,做找矿和地质填图方面的工作。期间,我真切感受到地质工作艰苦异常,不仅要直线穿行高过人的连片茅草地,脸手被草叶割得伤痕累累,而且还会遭遇野兽。记得有一次,我与同伴在武夷山东麓遇到豺,其他同事在野外曾与华南虎对峙。我们苦中作乐,笑对人生。对那段经历,我曾作一首打油诗:“山岳为书本,化石是文字。惟为神州好,立意读天书。”
1961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油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几个月后,我被安排到江汉油田锻炼。由于本科专业是大地构造,没学过石油领域课程,工作难度很大。勤能补拙,面对困难,我向书籍求教。7年间,我几乎把油田小图书馆里油气专业书籍看了一遍。对这段勤学时光,我曾以《读赞》为题作了首打油诗:“书刊为粮,钢笔为筷,读好书,三天三;摘记似林,资料如山,好读书,永无闲。”通过阅读分析,我逐渐认识到,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先重视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产量高,研究人员多;天然气则滞后,产量低,研究人员少;只有选择天然气专业,与别人站上同一起跑线,才能实现超越。
1972年初,我奉命调回北京,到新建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有了专攻天然气研究的好条件。当时石油界“重油轻气”,为了扭转在勘探和研究上“油旺气弱”的局面,我决定系统调研国内气田、系统取气源岩样、系统取气样、系统掌握产气大国天然气地质、系统熟悉国外大气田成藏条件和系统精读世界著名天然气学者代表作。
经过8年拼搏,我基本完成了上述六大任务,获得了海量一手数据和资料,实现研究跨越和突破。1979-1980年,我发表了以《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我国煤系含气性初步研究》为代表的中国煤成气理论论文,指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是好气源岩,能生成大量煤成气。含煤地层是天然气勘探新领域,突破了传统认识:即油气均由含大量低等生物地层形成,称油型气,仅以油型气理论指导勘探找气,不去勘探煤成气。这些重大创新成果推动中国天然气勘探理论从“一元论”(油型气)发展为“二元论”(油型气和煤成气)。
1978-1980年,在我的建议下,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召开了煤成气座谈会并启动煤成气研究,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1981年11月,我主笔的《煤成气概论》报告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由此,国家决定把《煤成气的开发研究》确定为“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有幸担任“六五”至“九五”国家天然气和大气田4次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继续研究建立了“中亚煤成气聚集域”和“亚洲东缘煤成气聚集域”“天然气鉴别”“大气田富集六个主控因素”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加速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战略支撑。
1978年,中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仅为约2200亿立方米,年产气约130亿立方米。2018年,中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超15万亿立方米,年产气约1600亿立方米。40年间,中国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产量、人均享储量和用国产气量,分别提高了66.5倍、12倍、40.6倍和7.3倍。中国从贫气国跃升为世界第六产气大国。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和天然气产量将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然气工业继续迎来重要发展期,预计天然气气产当量将超石油。202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预计将达2400亿立方米,2035年,预估产气量将达3400亿立方米。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天然气之父”。)
本版与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