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夯实文化根基,促进文旅融合,加强文明创建——

文化涵养小康亮色(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崔 璨 姚雪青 王伟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08日   第 02 版)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赓续文脉——

  吴韵谱新曲

  老街展新颜

  “须不负,生生世世双双眷;逍遥在,草头云上遁亭园……”在苏州市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改编后的昆曲会更接近年轻人的理念,让大家放松身心的同时,也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介绍,他们还计划将吴歌、评弹、江南丝竹等音乐表演艺术整合到民俗故事场景中,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2019年,江苏省对艺术精品创作经费支持达1亿元,涌现出一大批诸如苏剧《国鼎魂》、昆剧《顾炎武》、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南京市秦淮区大油坊巷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处历史风貌之一。历经岁月的剥蚀,小西湖片区房屋普遍年久失修,人们居住拥挤。“我家的房子原来漏水,设施也不齐全。”今年60多岁的童南南从小住在小西湖片区,去年她把房子租赁给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由他们负责改造升级。“大修大动他们都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尽力在保留老建筑原有样貌的条件下,改善房屋内部基础设施。”

  今年底,小西湖片区将正式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未来,这里将成为游客与原住民共享的商业街区。

  文旅融合——

  农田成景点

  民俗成卖点

  在南通如皋市平园池村,“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日盛景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平园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炜建说,“自从以荷藕文化为中心开辟了‘农业+旅游’的模式,村里的人气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开设民俗文化馆,讲述农耕历史;制作长寿香囊,传承民族工艺;荷塘旗袍走秀,展现文化魅力……这些特色文旅产品,为平园池村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苏州市镇湖镇是一个苏绣小镇,这里的两条刺绣街——绣品街和绣馆街,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凭借自己的刺绣手艺,我的生意越来越好,还成立了自己的绣庄,年收入已经上百万元啦!”镇湖镇的“80后”绣娘周丽琴说。

  周丽琴创业成功,离不开镇湖镇的支持与帮助。建立刺绣版权交易平台、提供专业刺绣指导、成立自主创业服务中心……苏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镇湖的特色文化产业。

  2019年,江苏省新增休闲农业园区景点800个,累计超万个,接待游客量达2.3亿人次,综合收入超680亿元。

  文明创建——

  环境更优美

  生活更和美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张家港市在未成年人礼仪中加入了拒食野味、科学运动、调适身心等新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礼仪、讲礼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如今,张家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年均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举办科学普及、艺术熏陶、关爱帮扶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余场。

  在张家港市永联村,有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战士和老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五老”志愿者协会。检查小区卫生情况、辅导困难家庭孩子完成作业、带领村民健身运动……会员们发挥优势、传递爱心,不断提高永联村的社区文明程度。

  在南通市高店社区,文明行为可以积分,凭积分可以在社区超市兑换商品,也可以参加社区文艺培训;在海安市韩洋花苑社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灯谜会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在常熟市虞山街道,党员干部手把手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将环保理念普及开来……在江苏,持续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凝聚起全面小康的精神力量,为小康生活增添更多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