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创新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是关键(创新茶座)

刘 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07日   第 05 版)

  “稻渔共生”这种生态种养模式,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然而,想在黄土高原打造出一番鱼米之乡的盛景,简单复制粘贴,很可能水土不服。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的探索之路,则为当地开拓以生态循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做出了有益尝试。

  从抬土降盐,到蟹、鱼、鸭入田,再到自产有机肥的节水生态循环系统,“稻渔空间”的发展之路充满了坎坷,但其所走的每一步都踏在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鼓点上。在这里,稻田为鱼、蟹、鸭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蟹、鸭则为稻田清除虫害和杂草,减少了农药的副作用;反过来,鱼、蟹、鸭的粪便又为稻田的生长提供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使得土地不被污染板结。稻、蟹、鱼、鸭等和谐共生,昆虫、杂草和粪便都成了可利用的天然资源,一切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一水多养、一田多产、循环利用的模式不仅成功改善土质,节约了用水量,更把可持续性生产做成了一幅摆在众人眼前的真实效果图。

  要做好现代化农业,衍生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是关键。“稻渔空间”通过对原有稻田、鱼塘及田园景观重新规划设计,整合农业、渔业、休闲旅游各类资源,形成了跨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材实料的有机大米价格比原先翻了5倍以上,从根本上让农民收入有了保证。鱼、蟹、鸭不仅仅是生态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旅游观光的最佳“代言人”,更成了帮助当地农民多产、多收的有效途径。万人追捧的观光农业,千人受益的农田学校,百人参与的“粮食银行”、合作社,让农民们愿意留在家乡,奉献于此,受益于此。

  采访中,“稻渔空间”经营者赵建文时常重复一句话——“不论稻子、鱼鸭,还是水和土壤,都有自己的脾性,你要了解它们,顺应它们,为它们找到最合适的发展环境,它们才会为你所用。”朴素的表达背后,是一种注重自然、生物与人协同共生的发展理念。也正因如此,“稻渔空间”才得以在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奔涌而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潜力得到释放、生存环境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从开拓以生态循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到推动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稻渔空间”的成功,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注解,又反映出解决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只有做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与“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相统一,才能筑牢生态文明之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