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不断深化,数据驱动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相较于互联网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和成熟,中国工业大数据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动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步伐。
改变“不想用不敢用”现象
当前,中国工业大数据在采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因企业信息化基础差、设备接口不开放等造成数据难以采集;企业数据底账不清,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数据,大部分工业数据处于“睡眠”状态;数据孤岛、数据失真等现象普遍。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俊看来,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工业大数据的积累程度严重不足,同时,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仍心存疑虑,将工业大数据视为企业机密,数据开放积极性不强,“不想用、不敢用”倾向严重。“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职能,统筹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平台,积极引导企业意识到采集工业大数据的好处。”贺俊说。
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针对重点物资保障需求不明、底数不清、对接不畅等困难,工信部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快速建成“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重点医疗物资的科学调度、统筹平衡和高效供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支撑。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为了形成完整贯通的高质量数据链,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采集、高效互通和高质量汇聚。《意见》中提出,支持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各类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加强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工业数据,支撑产业监测分析,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等。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今年6月,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表示,其服务器受到Ekans勒索软件攻击。据悉,该勒索软件拥有相对较新的攻击模式,具有锁定工厂中工业控制系统和机械的功能。相关数据显示,中国34%的联网工业设备存在漏洞,这些设备的厂商、型号、参数等信息长期遭恶意嗅探,仅在2019年上半年嗅探事件就高达5151万起。这无疑给政府和企业敲响了警钟。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国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之所以滞后于工业融合发展进程,除了技术上传统IT信息安全系统无法有效防护工业数据安全外,工业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方面的部分空白也是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工业信息安全领域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龙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
《意见》提出,构建工业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工业数据安全产品研发;开展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安全技术攻关,提升防篡改、防窃取、防泄露能力;加快培育安全骨干企业,增强数据安全服务,培育良好安全产业生态。
“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工业大数据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贺俊表示,同时要意识到,创新和强化工业数据安全防护,还需要政府做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厘清企业在数据防护方面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意见》强调,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监督管理责任,构建工业数据安全责任体系等,这些措施将筑牢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的底线和防线。
向深度应用持续发力
当前,工业大数据已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谁掌握了工业大数据,谁就掌握了促进市场发展的战略资源。赛迪顾问等机构发布的《2020中国工业大数据产业创新与投资趋势》显示,在政策和技术的驱动下,工业大数据市场将成为下一个蓝海,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将持续助力工业变革和制造商业模式变革。
发展工业大数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强体系化布局,建立全面系统的工业大数据生态,也需要在微观层面务实着力,提升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这些都亟须推动《意见》尽快落地生根。据悉,工信部将与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做好对接,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推进工作机制,落实《意见》相关措施。
贺俊建议部分领军企业在数据应用上深入探索,解决中小微企业“不想用、不敢用”问题,通过在供给端培育海量工业APP、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能力等手段,降低企业数据应用的成本投入和专业壁垒,共同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