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巴西大叔,这两天感觉怎么样?”
“卡依木大夫,来嘛来嘛,先坐下来再说。”
6月14日晚,夜幕降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瓦恰乡卫生院副院长卡依木·达力来到昆玉孜村73岁的贫困户卡尔巴西·先比家中,回访病情。一进门,卡尔巴西就迎了上来,两人盘膝而坐,开始畅谈。
“卡尔巴西大叔,这次血压数很正常,小药箱里降压药还有吧?”卡依木口中的小药箱,是塔县政府为每家每户居民发放的,里面有各种常备药。说罢,卡依木收起血压仪,熟练地打开了卡尔巴西家中的小药箱,开始更替过期药品,增补常备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塔县各级部门集中力量,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力度。从拿药怕花钱到治病全免费,从小病难出门到医生走上门,同卡尔巴西一样,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群众都切身感受到健康扶贫春风的阵阵暖意。
卡依木的电话成了当地农牧民的“120”
放大地图不难发现,塔县所在的帕米尔高原东麓,恰好是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一众山脉的交错之处。县境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风沙强劲,虽有“云端上的县城”美誉,但过去一直都是集少、边、穷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县。疾病则是横亘在塔县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身为土生土长的塔吉克族本地郎,卡依木一直怀有要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助力的心愿。2016年,从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拒绝了许多家条件更为优渥的医院抛出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回到瓦恰乡卫生院工作。
牧民习惯游牧,从乡卫生院到最远的牧场,二三十公里的山路,完全要靠双脚,光在路上就要耗费将近10个小时的时间,有时甚至还要露宿野外。
尽管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为艰苦,但这难不倒卡依木治病救人的赤子之心。4年间,卡依木扑下身子,徒步走遍了瓦恰乡所有自然村和冬夏牧场,看大病、做检查、送新药,乡里的家家户户都曾留有他的身影。“虽然基层工作条件有限,但能回家为乡亲们看病,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卡依木说。
2016年,帕米尔高原上响起了“脱贫攻坚冲锋号”,塔县党委、政府正式向压在几代农牧民肩上的“看病难”问题宣战。
要想看好病,首先得能“看得上病”。走进瓦恰乡卫生院大院,最吸引目光的,是紧靠在院墙下停着的一辆辆摩托车。“这可是不亚于呼吸机的宝贝啊!”去年,县政府为保障困难群众能及时就医,特意为各乡镇卫生院医生配备了一批摩托车代步。“有了这些宝贝,现在看病路上花费的时间能比原来少一半咧!”卡依木笑着说道。
根据塔县卫健委的统筹指导,2018年,卡依木带领5名同事自行组建了一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4个村子的贫困农牧民建立了契约服务关系。一旦有治疗需要,病人只需一通电话,团队医生便会随叫随到。
也正是因为这一举措,卡尔巴西的性命得以挽救。
“卡依木医生,你快过来看看吧,卡尔巴西的血压又高了,但家里没有降压药了……”2018年12月的一天,已是晚上12点多,卡尔巴西老伴儿在电话里传来的消息,让已经入睡的卡依木困意全无。
“平时卡尔巴西家里都会放些降压药以备不时之需的,但前一天降压药却刚好用完了。”来不及多想,卡依木穿好衣服就往卫生院药房跑,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寒风在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2个小时,等赶到卡尔巴西家中时,卡依木的脸上已经被冷风刮得直冒“肉疙瘩”。
顾不得暖手热身,卡依木立即开始了急救工作,喂药、吸氧、听诊,一步不落,最终卡尔巴西得以转危为安。
自那以后,卡依木便每周都要去卡尔巴西家中“上门服务”,不为别的,只为保证有充足的降压药放在其家中。“感谢卡依木医生,是他为我的生活带来希望。”卡尔巴西眼含热泪,拉着卡依木的手说道。
“卡依木,我在县医院住院的报销比例怎么算?”“卡依木医生,我们家庭小药箱有些药不够了,你快来看看吧!”……很长一段时间,卡依木的电话变成了当地农牧民的“120”,凡事只要打给他,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
现在,为了做好健康精准扶贫,医疗惠民政策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讲解都已成为卡依木的常规“宣传课”。截至目前,他一个人就已经发放了3000多份健康扶贫宣传单,几乎覆盖到瓦恰乡的全部人口。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艰苦却光荣,扶贫工作的迫切性使我更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使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给群众看病是我为扶贫工作应尽的责任。”卡依木的话掷地有声。
努克力冒着生命危险带去的药品,成了农牧民心中的“圣物”
在瓦恰乡南侧的马尔洋乡,一栋显眼的二层小楼正坐落在乡镇中心。小楼内,一排排药品、一套套医疗器械、一间间功能室……这个医疗条件丰富的小楼便是马尔洋乡去年新盖的卫生院。
“这几个红瓶药都是预防上火和感冒的,是冬天的常用药。”此时,48岁的马尔洋乡卫生院门诊医生努克力·达拉甫正在二楼会议室内为下辖村医进行培训指导。
“我们乡可以说是整个塔县最艰苦、最偏远的一个地方。”面对记者,努克力打开了话匣子。
努克力告诉记者,马尔洋乡虽然仅下辖4个行政村,但却个个偏远难行。以最远的皮勒村为例,皮勒村村委会距乡政府所在地有60公里。“那时山路多,没车子,来乡里看病,都得找同村村民用担架抬着,一趟路往往要走好几个小时。”
偏远贫困的现实环境吓退了一些医生,但努克力这位塔吉克族汉子却不为所动。为给农牧民看病,翻山渡水他都在所不惜。
无论去哪个村子,几十公里的河道与山路都是努克力与同事们必须要面对的考验。夏天的河道仅有部分裸露的河床可以落脚,河床上布满了硌脚的小石子,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水中,冰冷的河水宛如针扎般刺痛肌肤。
但这是最糟糕的吗?当然不是。
“最糟糕的还是遇到洪水淹路。”面对湍急的山洪,努克力只得爬上半山腰,在只能供一个人侧身攀行的悬崖上挪步。“下面是湍急的洪水,头顶上又随时掉落碎石,过去很多医生都曾在路上受过伤,甚至有的牺牲了生命。”努克力说。
事实上,努克力冒着生命危险带去的药品,都是感冒药、降压药等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常见药。“那个时候,得了阑尾炎都有可能要人命。”努克力告诉记者,这些在我们眼中看似寻常的药品,却是许多农牧民心中的“圣物”。
随着健康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帕米尔高原上的贫困农牧民看到了重获新生的希望。互联网接通了,慢性病患者在家就能沟通病情;柏油路修好了,医生问诊耗时大幅缩短……
最让努克力高兴的,是马尔洋乡各辖村新建起的一个个标准化卫生室。针对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等病痛的50多种常备药摆放其中,B超、心电监测仪等医疗设备也均已配齐,如今遇到感冒发烧,农牧民不用出村就能得到妥善医治。“我自己跋山涉水不怕,但是生病的农牧民在路上万一遇到刮风下雨,病情肯定就加重了,设施如此齐全的卫生室对他们来说真的很必要。”
但令努克力意想不到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日新月异反而为他增添了一些新“烦恼”。虽然身为一名医疗“老兵”,对于互联网办公,努克力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丁”。
“之前,因为我汉语水平不好,用电脑开药方,我都得找别人帮忙。但国家现在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必须得努力跟得上形势才行,只有掌握现代化技术,我才能更好为病人服务。”通过一年持续不断地练习,努克力的汉语与计算机水平现已突飞猛进。
“这一切都要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
每次接受采访前,塔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阿不都哈力克·艾盖西都会主动将采访时间约在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他最常说的一句开场白是:“不好意思,刘记者,上(下)午我又去检查下面卫生院(室)的工作情况了。”
“为了啃下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这块硬骨头,我们现在必须再加把劲儿,现在工作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尽管阿不都哈力克语气稍显疲惫,但听得出,这位塔吉克族汉子参与健康扶贫的精气神却一点儿没松懈。
如何争取让塔县贫困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近两年,阿不都哈力克一直在通过加大重点疾病防控力度、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来寻找答案。
“肺结核病人切忌随地吐痰,想咳嗽的时候一定要用纸巾捂住嘴,千万不能对着周围人,否则会传染的。”每次去各乡卫生院做结核病教育宣传工作,阿不都哈力克都会跟患者耐心地讲解预防传染需要注意的事项。
若想真正守护好结核病防治的“最后一公里”,定期开展结核病筛查必不可少。而根除结核病,关键在“疗”“养”。
“结核病不可怕,只要到服药点按时按量吃药,两个月后结核病就不再有传染性了。”在达布达尔乡卫生院,热斯喀木村村民阿里甫·巴吉边听医生讲解,边连连点头。他说,“自从被确诊为肺结核后,我一直很担心传染给家人。自从来服药点吃过几次药后,我的症状越来越轻了,相信很快就能彻底痊愈!”
根据阿不都哈力克介绍,除了在全县12个乡镇设置集中服药点,提供免费的结核病检查与治疗服务外,塔县正全面推行“集中服药+营养早餐”的新诊疗模式。自2019年至今,塔县统一购置了多个消毒柜、冷藏柜与煮蛋锅,共为33例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营养早餐,发放营养餐费17075元。
为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网底基础。新疆卫健委结合实际需求,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方式,在2016至2018年间,定向为包括塔县在内的多个贫困县培养了262名村医,并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塔县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能力一直都比较薄弱,人才短缺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方式,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我们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阿不都哈力克说道。
2018年,塔县就委托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对50名孩子进行免费医学生培养,去年这一培养人数又新增多至92个。
对于这批孩子,阿不都哈力克一直满怀期待。一有空闲,他就会跑去学校看望孩子们,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需求。“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塔县基层医疗卫生实力一定能得到增强,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全面健康脱贫的希望。”阿不都哈力克对此深信不疑。
塔县的变化源于党的健康扶贫政策,正如努克力医生所说:“我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把村医指导好。我经常给他们和农牧民讲一讲,现在相对于以前的变化,好让他们知道究竟以前看病有多么困难,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一切都要感谢我们的党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