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毛乌素沙地的成长演化史,既令人唏嘘,又颇耐人寻味。
魏晋南北朝时这里水草肥美,唐代变成一块小沙地,到近代则“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70年里,陕西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着毛乌素沙地的面积,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从“千年沙地”到“今日绿野”,创造毛乌素的生态奇迹,靠的是锲而不舍,凭的是久久为功。在当地的治沙史上,这样的故事被人传颂: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扛着“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红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0多条;一位名叫石光银的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把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世代坚守在一线的治沙人,默默执着“一件事”,造就了今日的“毛乌素绿洲”。
毛乌素“旧貌换新颜”,给我们以启示。守护生态环境是千年之计、万年之谋。修复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绿色发展,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抓监管,健全生态法治;也要抓考核,把“绿色GDP”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人人都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绿水青山的护卫者。站在历史的长卷中,每个人都须吸取教训,警钟长鸣,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生态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