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6月13日 星期六

为了父老乡亲(纪实)

艾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13日   第 07 版)

  赤峰翁牛特旗的潘向学是很有知名度的村党支部书记。到翁牛特旗,必须见见潘向学。

  潘向学在五分地镇东塔拉村。在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中,我一直在听赤峰市扶贫办杨明霞讲潘向学和东塔拉的故事。东塔拉村是五分地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人口超过3000人,面积321平方公里。出东塔拉村向北9公里,有一条巴尔图河。许多年以来,这条河一直和东塔拉农人的小康之梦紧紧缠绕在一起。

  20年前,潘向学作为一个新上任的、年富力强的村书记,发动几百人的村民大会战,从巴尔图河中开出一条通渠,引水进村,一下子使全村增加了700多亩水浇地。那清格凌凌的水啊,滋润在干涸的土地上,也永远记在老少爷们儿的心里。

  时过境迁,而今,巴尔图河水已经断流,东塔拉人只能打机井浇地。2013年,东塔拉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这个村成了贫困村。眼看着巴尔图河道水位一年年下沉,村里年轻人一拨一拨往外走,东塔拉人的致富梦更加迫切。

  潘向学组织党支部成员坐下来讨论,全国农村都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东塔拉该怎么办?因地制宜办合作社,养牛、养猪、机械化种玉米杂粮、种草药、种木耳,都是可圈可点的好项目,但启动这些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大家异口同声说,大胆点儿,利用金融扶贫政策,鼓励大家贷款,然后盯着家家户户,帮他们请农业技术指导员,帮他们解决随时出现的困难,坚持下去就会踏上致富之路。

  党支部发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贫困户想贷款,几乎没有富裕户愿意为他们担保。这也不能怪富裕户,贫苦户的状态,在当时看来,就是难以填满的无底洞。富裕户是起早贪黑劳动换来的几个血汗钱和一些家产。如果让他们失去这点血汗钱,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党支部把全体党员找来了,把村民代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富裕户代表也找来了,集思广益,“三链互助”扶贫模式就这样创造出来了。第一条链叫亲情链。动员富裕户帮助穷亲戚,带领贫困亲戚外出打工,或提供贷款担保、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养牛、养羊产业。第二条链叫互需链,有的富裕户生产资料充足,信息快,技术高,信誉好,就是缺少劳动力和耕地、草场等资源,正好和有富余劳动力、耕地、草场等资源的贫困户结对,形成互补的平等帮扶。第三条叫责任链,对在村里没有富裕亲戚,又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贫困户,由村干部和党员兜底,履行扶贫责任和义务。

  三链互助一经推开,受到大部分村民欢迎,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投入其中。富裕户有人说,我帮他,那不就是给他们扛活吗?帮好了没我啥事儿,帮不好还要受埋怨;贫困户有人说:我用得着他帮吗,我不会种地,还不会养个牲畜,给点饲料就长的东西,我非拿到他家干啥?

  老潘又一次召开村两委会,于是大家分头做工作,终于把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这时富裕户郭守生成了老大难,无论怎么说,就是不同意带贫困户。

  老潘来到郭守生家。第一次,郭守生不在,他就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了郭守生媳妇。让郭守生给他回个电话。等了一天,郭守生也没回话,一向沉得住气的老潘,又去一趟。

  郭守生对老潘是很尊敬的,见老潘进门,忙放下手里的饲草叉子,洗了手,让老潘屋里坐,喊媳妇赶紧沏茶。老潘说,别介,我看看你的牛。

  牛圈打扫得干干爽爽,地上没有一摊牛粪。母牛牛角油亮,小公牛和小牛犊毛皮像缎子似的发光。老潘不由夸郭守生说,守生啊,你可真是个好把式。

  郭守生嘿嘿笑着,说对付事儿吧。

  老潘说,你这小公牛到入冬大概卖多少钱?

  郭守生说,潘书记,你心里明镜似的,还问我。

  老潘说那小牛犊呢?

  郭守生不好意思不说了,说,大的一万元出头,小的五六千吧。

  老潘说,那不用说前几年卖的,就这眼下的一圈牛,就够你吃个五六年吧。

  郭守生还是嘿嘿笑。

  老潘说我问你,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里有个逢难遭灾,站到你家牛圈跟前哭个穷,你好意思让人家空手回去吗?你的想法我猜,是担心带贫困户跳到坑里去?告诉你,现在的扶贫政策,一个接一个,都是实实惠惠的,贫困户带着牛来入股,不会让你吃亏,遇到啥事儿,还有村里帮你呢。

  郭守生说,潘书记,您昨天来,我媳妇跟我说了,我想了一宿,半明白,您这又来了,我便全明白了。您这是为了谁呀,还不是和2000年修大渠一样,为的是全村人嘛。

  2000年潘向学四十不到,刚被选为村支书。他自幼在东塔拉长大,二十多岁就当村干部,一直琢磨着怎样让东塔拉富起来。那时候农村种地就是靠天吃饭,不下雨,干旱,说绝收就绝收。

  潘向学决定拼一把。他请来水利部门进行勘察设计,要修筑一条渠,把巴尔图河的水引出来一股,送到东塔拉的旱地里,让旱地变成祖祖辈辈盼望的水浇地。专项资金不够,省着用,劳力不够,潘向学在村里召开了动员大会,第二天施工现场就来了五六百人。

  引水渠大功告成。打开水闸放水,这时土造的大渠经不住考验了,水超过了渠面,泥土渠壁也微微渗水。潘向学脱下棉袄,穿着秋衣秋裤喊了一声:“上沙袋子!”就走下了渠中,站在湍急的水流中,用沙袋子沿着渠壁往上砌。接着村干部全都下水了,党员、团员、青壮年村民全都下水了!加固加厚了渠壁,潘向学一班人马被人拉出渠时,天已经黯淡下来,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身上的秋衣秋裤冻上了。

  望着水渠安安稳稳地把水送上了村里750亩耕地旁,很少流泪的潘向学眼睛也发热了。

  在郭守生的心中,潘向学搬着沙袋与湍急的冷水搏斗的身影,就和电影《创业》中王进喜在油井里用身体搅拌原油一样,都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人民信得过的带头人。

  郭守生说既然答应了老书记,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对那些说怪话、不愿加入互助模式的贫困户,潘向学也有招儿。你不是说自己也能养吗,那就试试。结果,半年过去那些人傻眼了,人家互助合作小组的牛,溜光水滑,该揣犊子的都鼓起了大肚子,自己养的牛,瘦骨嶙峋,没两头肚子有动静的。他们便忙三迭四地请村委会帮他们去求富裕户的谅解。就这样,三链互助扶贫模式迅速在全村推行,当年就见了很好的效果。

  东塔拉村2014年初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41户,是翁牛特旗的重点贫困村,现在东塔拉村共有74个三链式互助扶贫联合体,为280户村民争取金融扶贫贷款1375万元,贫困户利用贷款发展养殖业,年户均增收5000元。牛存栏已由当初的不足700头发展到2500多头;羊存栏从不到3000只发展到10000多只,总计年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全村实现脱贫。

  老潘书记和五分地镇镇长在村委会等我。我一端详潘书记,他显得比59岁的年纪年轻。虽说他的脸黝黑,带着风雨剥蚀的岁月印记,但精神旺盛,体魄健硕。村民叫他老潘书记,语气里带着敬重和信任。

  潘书记带我来到特困户潘峰家里。这是由4个单身汉艰难维持的家庭。两个没有娶亲的叔叔,带着两个不到30岁的智障侄子过日子。镇长告诉我,这家是潘书记的帮扶对象,给他们安排什么项目都做不了,到了春天管潘书记要化肥和种籽,到了冬天管潘书记要柴火,今天叔叔病倒、明天侄子跑了就随时找你,可以说是挂在潘书记身上的一个大包袱。不过潘书记说,让我不管,我还睡不着呢。

  我走进他家院子,房子是新盖的,满院子堆放着收下的玉米,还养着几头牛,大叔在喂牛。潘书记说,二叔潘峰前一阵骨折了,拄着拐呢。潘峰满脸喜悦地告诉我,比起以前的日子,那是天大的变化。我们原来住在危房里,吃了上顿愁下顿,是潘书记个人出了一万多元,补贴在扶贫危房改造资金里,帮他们买了这套宽敞的新房子,看病费用也百分之百由医保和专项资金报销,我们爷四个种玉米,养牛,又得到了扶贫政策的支持,人均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

  我对潘书记说,我要是当你这个书记,愁也愁死了。

  潘书记说,唉,村里就这样,天天揪着你的心,可也暖着你的心。

  杨明霞告诉我,潘书记4个孩子中有3个在大城市读书后就业,他老伴很想住到城里去过安逸清闲的日子,潘书记不去,他放不下自己的村子和乡亲。

为了父老乡亲(纪实)
吴医生
水仙清芬
雁声塔影映清涛
责编:杨 鸥 邮箱:huawenzuopi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