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疫情这场大考,让全国上下对公共卫生体系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拥有哪些优势,帮助我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中暴露出哪些短板?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如何构建,才能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本版今日起推出“大健康观察·聚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系列报道,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加以关照,首先刊登本报记者对著名卫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的专访,以飨读者。
优势
14亿人听从指挥,服从大局,每个人都为抗疫做出了贡献
记者:有哪些原因保证了我们此次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李玲:关键就在于四项“核心密码”。
首先是领导优势。党中央果断决策、坚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干部闻风而动,强有力地落实抗疫政策和措施,让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是举国体制优势。不仅是这一次疫情,从17年前的非典(SARS),到汶川地震,都反映举国体制的优势。应对重大危机我们能够迅速反应,调配力量,上下同心,共克时艰。
中国打的是一场抗疫的人民战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以最传统和有效的方式——居家隔离,阻断了传染途径。14亿人听从指挥,服从大局,全国上下一盘棋,每个人都为抗疫做出了贡献。
控制传染病,最重要的就是阻断传染途径。等感染病毒以后再去治疗,防控效果就很差,也会浪费很多医疗资源。
第三项是完整的公立医疗体系,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坚强保障。医务人员勠力同心,舍生忘死,品德高尚,技术高超,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
第四项是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由于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微信、云端、5G和全国推行健康码,为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融合
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共同目标是为人民健康服务
记者:抗疫斗争实践证明,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地位,您怎么看?
李玲:从SARS到2009年新医改,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前所未有。比如新医改全国按每人50元投入到公共卫生方面。
但大家为什么还是觉得公共卫生地位不高?因为公共卫生机构是公益事业一类,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铁饭碗,待遇与市场上创收的医院差别很大。很多公共卫生专业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医院,因为医院收入高。这些年公共卫生机构人才难以留住。一切事情要依靠人,国家尽管投了钱,没人还是不行。
所以,下一轮改革不能仅仅对着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因为日常状态下老百姓一般不去公共卫生机构,有病了是去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大医院等各级医院。
因此,要做的是平衡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关系。
记者:关系如何平衡?
李玲:第一是目标融合,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共同目标是为人民健康服务,要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二是任务融合,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任务要和医疗服务的任务融合。未来基层医疗机构,像乡镇、社区等医生不仅仅是看病,更重要的工作是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控。
第三是信息融合,把所有与健康相关信息变成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库,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我们就能构建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天罗地网。真正能够防患于未然。
激励
应该让所有人都想着怎么减少病人,形成健康共同体
记者:在您看来,这些年各地有没有在上述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李玲:现在老百姓日子都好过了,吃穿问题解决了,最大需求就是少得病,健康长寿。这次疫情应对,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做得很好,得益于这些年来的基本功。“健康中国”概念还没提出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实施“健康甘肃”,由政府推动,在欠发达地区探索少花钱、少生病、保健康的新路。
甘肃整合医院、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中医、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8支队伍共同做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
比如,在基层,村里的村干部和村医组成健康服务团队,家家户户送健康,包括健康知识、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健康服务包等。村里还积极评选健康家庭。把健康作为基层治理的手段,效果非常好。搞了这些年,已经有了社会基础,这次抗击疫情就起了大作用,甘肃的发病率非常低。
还有一个是福建三明的医改模式。
三明的尤溪县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建设医共体。县里有近32万人口,以县医院为龙头,把县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一直到村卫生所联合起来,人、财、物都统一调配。医保局给医共体的支付是按人头,每个人打包给到一定金额。如果能够减少疾病,把病控制住,剩下来的就是你的收入。这么一来,激励机制变了,所有人都想着怎么减少病人,形成了真正的体制化、机制化的健康共同体。
记者: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李玲:二者是不同的思路。
减少疾病的确没有给医院创造收入,可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经济损失是比较大的。
重大疫情发生概率虽然低,但我们还有各种常见的传染病,像肺结核、艾滋病等。
另外,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所以未来,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发病率降低、人均预期寿命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等)应该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未来
天罗地网式的信息体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系
记者:对下一步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您还有什么建议?
李玲:第一,我们需要一个天罗地网式的信息体系,把每个人的健康信息、疾病治疗信息(这个信息一直在医院,这次疫情也是医院的医生发现的,因为没有人生病会往公共卫生机构跑)、所有医院的信息都应集成起来。
然后,在云端让人工智能去分析。因为信息是有规律的,如果突然不明原因疾病的信息多了,马上就发现规律了。
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集成,就能织密织牢防控疾病的天罗地网,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第二,公共卫生宏观上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从战略角度建立一个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治理体系。不能仅仅是应急的时候重视健康,平时也要落实。
这次疫情我们面对新的传染病,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没有教科书,只能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最开始发现病毒,到核酸检测,到治疗,都是我们自己独创的模式。
下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我们要有更多的独立自主性,因为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独特的问题。基于制度优势、信息技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