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境与健康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科学研究备受重视,大气雾霾的健康危害成为关注热点。这就需要学者在环境与健康理论、方法层面进行原创性研究的同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4 年底正式启动了“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协调来自不同背景的多学科专家联合协同攻关,沿着环境污染暴露-环境流行病学证据-健康危害机制这一关键链条,在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大气细颗粒物组分的分子毒理与健康危害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次建立了PM2.5 污染与城市居民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的全球地图和中国不同区域地图。
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几乎同时启动的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的“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则围绕污染物环境暴露与机体损伤这一核心科学问题,重在环境与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的建立与发展。该专项从污染与生物分子交互作用及其与机体特定损伤的关系为切入点,在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间搭建桥梁,分别在污染物环境与人群暴露、污染物-生物分子作用及其对机体毒性作用路径的干扰机制和污染所致健康效应的可遗传与可继承性等学科前沿开展前瞻性研究。
科学发现是一个渐进的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近日出版的《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和《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两部著作是上述项目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集体努力的成果,是各领域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将为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环境科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柯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