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30日 星期四

线上编校初体验(复工记)

本报记者 张鹏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30日   第 07 版)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迫使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改变了工作方式。虽然不到单位坐班了,但北京出版集团的编辑们可没闲着,云协作的方式让一册册图书新鲜出炉,呈现在读者手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小学心理成长课》就是编辑团队通过线上协作制作完成的一套图书。

  《父母必读》是京版集团旗下一份有着40年历史的家庭教育类期刊,读者群主要面向家长,致力于与广大家庭携手,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看到疫情期间,孩子们无法到校上课也没法和家长出去玩,心情难免憋闷,杂志主编恽梅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出套书,帮助孩子们调整心态、适应居家生活和学习。

  这个想法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不谋而合。刘正奎的团队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就深入灾区开展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多年的心理援助服务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他摸索出一套重大突发事件后儿童心理援助的科学体系。

  确定下选题方向,编辑团队和作者开始在线上忙碌了起来,一下子拉了好几个群——研发群、审校群、研发/审校/设计协作群,等等。“前期的选题策划、沟通,我们就和主编、作者开了数不清的电话会议;编辑过程中,与作者的线上沟通、二次编辑更是没停。”恽梅说。通过线上审稿、线下稿件复审、接力式审稿的方式,图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统稿和三审三校。

  “对我们来说,线上协作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恽梅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小学心理成长课》是一套书,包括1本教师用书、3本学生用书,还有部分放在网络上的家长指导材料,三部分内容需要协调一致的地方非常多。“由于时间紧,我们的编写、设计、审校滚动进行,就是边编写、边设计、边审核。”WORD和PDF文档上数不清的标注意见、长长的微信截图和语音通话让这本书最终在今年3月初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对电子读物的错误容忍度一般比纸质书高一些,一些在纸上发现的错误在电子阅读时不一定能发现。所以在线上审稿时,编校老师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完成审稿校对工作。”恽梅说。

  说起近两个月来,线上协作的酸甜苦辣,恽梅记忆犹新的是绘制小南瓜图示的一件小事。“教材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孩子们用纸做一个立体南瓜,审稿人认为制作过程单纯用语言描述难以让孩子理解,要增加制作过程的图示。于是,协作群马上行动起来,为这小小南瓜绞尽脑汁,有手绘示意图的,有直接上手制作、拍摄图片的,大家对不同方案反复讨论、修改,终于在万家灯火陪伴下圆满解决了问题。”

  虽然线上办公一开始令编辑们不太适应,比如审稿和校对由纸上标注变为用审校软件在电子版上标注,但这次初步尝试也让团队成员认识到,通过借助适当的软件,在出版行业开展线上办公是可行的。多线程操作、平行开展工作,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避免纸张的浪费。

隔空献上“爱的致意”(万里为邻 心手相连)
讲述抗疫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墙内看花)
图片报道
国图发起“种书计划”
线上编校初体验(复工记)
责编:张鹏禹 邮箱:bnuzhangpengy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