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02日 星期四

何当共读一本书

罗倩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02日   第 07 版)

  还记得第一次和别人共读吗?

  第一次与我共读一本书的人是外婆。

  那时我还不认字,母亲给我买了小人书,但她很忙,没时间给我讲,我只能凭图片去理解故事,终是有许多想不明白之处。

  稻谷成熟的季节,外婆带着灿烂的笑容来了。我便缠着外婆,问她小人书上的情节。

  外婆用枯枝一般的手与我一同翻阅小人书,细致地讲解每一个神话故事。我用崇拜的眼神望着外婆,听得津津有味。

  外婆回家后,我跟母亲说起与外婆一起看书的事,母亲忽而笑了。原来,外婆根本不认识字,是凭借对于那些神话故事深刻的记忆背出来的。

  每每想到两个不认字的人如此认真看书的情景,我便觉得好笑又温馨。

  最经常的是利用课间10分钟,和同桌同学共读一本书,有时是流行的热门书,有时是老师介绍的名著。俩人阅读的速度接近是最好的,谁也不用等谁。如果一人读得快,又着急知道后面的内容,便掀起书页先看了下去。等到上课铃响,各自折起自己读到的那一页。读得慢的那个总不忘对另一个说:“下课后继续看,不准剧透啊!”

  但有些时候,就是会遇上爱剧透的同桌,尤其是爱剧透最精彩的内容,让人特别抓狂。初二时,我就遇到一个这样的同桌,所以每次和她共读一本书,都像比赛一样,我得强迫自己看得飞快才不让她有剧透的机会。

  还有一种人虽然读得慢,却仍然爱“剧透”。她本意只是想讨论看过的情节,可她说话方式偏像剧透一样,就像绘声绘色地说一个你早就知道的秘密,特别滑稽。

  不管怎样,那些共读一本书的日子总是愉悦的,让人心里有一份轻盈的期盼。那些同学不但与我共读了许多泛着墨香的书,更和我共读了一本叫“青春”的书。

  在大学图书馆里,我邂逅了一本精彩的书籍,下意识地扬手对同学说:“这本书好看,一起看吧?”话音刚落,自己先愣了一下——已经许久不曾与人共读一本书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那个全班人传阅一本书的时代已悄然远去。读书,变得更加自由,更加私人化。同学笑了一下:“这多麻烦呀!书架上不是还有很多吗?”“是啊!”我喃喃自语。于是两人捧着完全一样的两本书,各自阅读。

  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只是再无人与我共读一本书了,哪怕是坐在一起各自阅自己那本书的也没有。

  时常听同事说:“一起去电影院吧!”却从未听到他们说:“一起去图书馆吧!”相约去图书馆的人,似乎只有中学生。

  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会有人再与我共读一本书呢?

  直到有一天,3岁的儿子忽然跑到我身旁,手拿一本幼儿园发的薄薄的书,扬起稚嫩的脸:“妈妈,我们一起读《大公鸡》吧!”听到这共读邀请,我心里的一颗种子发芽了。

  我们一遍遍地读着那篇课文,读着读着,我感觉那些美好的往事又复活了。

新知类图书:存一颗格物致知之心
疫情图书为啥火?(读者之声)
何当共读一本书
宏观与微观中的人口与社会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