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生死时速下的“插管突击队”(战“疫”·有我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20分钟完成集结

  如果在一线医务工作者中做个调查,新冠肺炎的患者救治中哪项操作最危险,“气管插管”的票数一定高居前列。进行气管插管时,医生与患者的距离最近时以厘米计,当患者口腔、气管开放的瞬间,病毒会随呼吸喷涌而出,弥漫在医生的面部和全身周围,被感染风险极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有这样一支“插管突击队”,在队长陈向东的带领下超越生死时速,为患者守护着生命防线。

  陈向东是协和医院的麻醉科主任,他是日本札幌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麻醉药理博士后。2月12日,陈向东接到医院紧急通知,要求由麻醉科成立麻醉重症急救插管团队。“作为科室主任,我肯定要去,但是谁愿意跟着,我们是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最开始我还担心人数不够。”让陈向东没想到的是,消息发出去短短20分钟,一个10人的“插管突击队”就成立了。

  当时,协和西院16层800个床位几乎全部用来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医院的插管需求出现井喷。1个小时内就有十几位患者预约插管,队员们甚至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被各个病区的医生拉入战场。“救人要紧!”陈向东顾不上之前的两班倒排班计划,临时决定所有队员两人一组,轮换入舱。

  快,再快一点

  “急救插管通常非常紧急,经常是在半夜、凌晨进行抢救,需要麻醉医生随时保持警醒、迅速反应,给药、给氧、插管,甚至心脏复苏、做电除颤等一系列工作都要争分夺秒完成,真的是与死神赛跑。”陈向东说。“插管前我们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旦给药后,从病人呼吸停止到插管结束,必须在两分钟内结束。病人自主呼吸停掉后,完全靠体内血液中氧气的储备,但是危重病人血氧储备非常差,医生的动作越快病人越安全。”

  给药之后,药物起效是60秒—90秒,真实的插管速度甚至要缩短到30秒之内。多抢回1秒钟就意味着病人多一分生的希望。

  “既要全力救治病人,也要保护好医生安全。”陈向东说。“插管突击队”工作强度高、流程多,若要实现操作天衣无缝,既需要有操作娴熟的医生、默契配合的团队,也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流程。

  抢救危重病人风险很高,相对应的防护等级是最高的三级。除了穿戴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两层手套、两层脚套外,还要戴正压防护头套或一次性全面型防护头套。此外,头套还带有新风过滤系统,一套装备下来,足足有六层,即使在旁人帮助下,也需要半小时才能穿完。保障安全的同时,燥热也在所难免,护目镜起雾,头套风机发出巨大噪音,只要稍微动一动就很容易出汗,医生们在进病房前能不动就不动,就是为了保存体力。

  麻醉医师凌肯是“插管突击队”中的一员。他在战“疫”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次抢救经历:“当时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仅有60%,意识已经消失,血压也测不出,心率呈现凶险的室性心动过速”,十万火急之下,“麻醉医生迅速给药、给氧、插管,病人心跳一度停止,我们便立即做心脏复苏、给肾上腺素、做电除颤。”

  一系列的紧张操作后,这位病人的情况终于稳定下来,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病人一只脚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生生拽回来了。”

  如今,1个多月过去了,经历过一场场生死时速的战斗,更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越来越多的插管病人已逐渐开始拔管,转出重症监护室。

  “赢了死神的感觉真好。”看着危重症患者转出病房,陈向东欣慰地说。

  (来源:欧美同学会)

海归企业转危为机 转型升级
生死时速下的“插管突击队”(战“疫”·有我⑤)
短视频,讲出“海味儿”故事
责编:孙亚慧 邮箱:hwbhgcy20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