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

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白衣执甲 善作善成

本报记者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17日   第 09 版)

  工作中的童朝晖。

  蔺珊近影。

  蒋荣猛近影。

  在湖北和武汉人民遭受疫情打击的关键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当前,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现在远没到鸣金收兵的时候,需要继续保持头脑清醒,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医务工作者,还将继续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他们不愧为抗击疫情“最大的功臣”。本版选登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三位同志的抗疫事迹,以此展现武汉一线医务工作者们“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精神风貌。

  

  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

  责任感使命感让我们挑起重担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童朝晖,作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抽调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的成员、国家卫建委医疗救治组的专家,早在1月18日就抵达了这次疫情“风暴”的最中心——武汉。

  面对未知的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童朝晖和同事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在武汉各大医院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经验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流程,比如:探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制定了预警指标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插管规范;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治疗建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症医学需求等。他们的工作给湖北省各级医院、支援的医疗队及全国医务人员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针对疫情的变化情况给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资源配置等建议。

  童朝晖等专家主要负责指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同济大学新法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等六家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到武汉市及郊区30多家巡查,筛查出重症危重患者转到重症定点医院治疗。他还经常奔波于黄冈、黄石、鄂州、孝感等地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以期让武汉周边地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同质化。临床工作中,他坚持调查研究,在患者床边观察疾病的临床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期间,他通过查房、指导治疗、培训医务人员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对疫情的控制起到较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总结心得体会,撰写临床工作札记,提醒同行,警惕新冠肺炎与SARS临床表现的不同之处:“没有明确接触史、不一定发热、轻微咳嗽或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可以有头疼,潜伏期可达两周以上。总之,有些病人表现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看起来不像病人、不容易被重视和识别,表现比2003年SARS狡猾。‘二师兄比大师兄更狡猾’。”

  有时,他大声疾呼:“重要的事情说100遍也不知道是否有效!对于在100%的给氧及较高条件下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150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有时,他语重心长:“每当国家有灾难和疫情的时候,人们都会希望能找到一种特效药物来控制相关疾病。就现在湖北和武汉的疫情来讲,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防控,控制源头、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并积极推进落实;同时积极救治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不仅普通老百姓要讲科学,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临床专家更应该讲科学。”

  有时,他沉痛反思:“今天怀着无比沉重和痛苦的心情谈谈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营养支持问题……”

  “医生的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一种使命感,见了病人就要救。”童朝晖说,“另外我们呼吸专业的特点就是这样,面对呼吸系统传染病,我们无形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挑起重担。”

  北京同仁医院蔺珊——

  那个“阑珊”是“蔺珊”

  “能帮我找一下阑珊吗?”

  不久前,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几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其中一名出院患者到处寻找一名叫“阑珊”的医护人员:“我在住院期间,她对我们照顾得特别好,还帮我剪指甲,我特别感动,我要当面感谢她。”然而,这位患者找了一圈,最终也没找到他要感谢的“阑珊”。

  后来,一位记者把这则“寻人启事”发到了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微信群里,大家这才知道,患者要找的“阑珊”,其实是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蔺珊。由于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全副武装,患者只能看见他们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加上“蔺”这个字比较复杂,所以就把“蔺珊”的名字看成了“阑珊”。

  当大家把患者的感谢转达给蔺珊时,蔺珊说:“我知道那位叔叔要出院,其实也挺想去送送他,但当时正在病区护理两个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离不开。”

  说起为患者剪指甲,蔺珊强调,这都是日常的护理,“那位患者是21床的,因为伴有糖尿病,虽然坚持打胰岛素,但是他的血糖一直特别高,而且憋气症状明显,需要一直带着储氧面罩,因此生活不能自理。”

  有一次,蔺珊帮21床患者翻身时,“看到他的指甲特别长了,就说帮他剪指甲,他还有点不好意思,说住了一个多星期,指甲长得特别快,他也发愁。”

  蔺珊找了一圈也没找到指甲刀,最后拿了一把小剪刀进行了严格消毒才开始剪指甲。“男患者的指甲比较硬,我特别怕给他剪破了,我就蹲下,非常小心地给他剪。”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常护理,让患者出院时一直念念不忘。

  “这里都是重症患者,很多患者需要进行持续的氧疗,我工作时几乎要全程在患者身边,测血糖、输液、采血、翻身拍背、发药、发饭等一系列护理操作和生活帮助,我没觉得这有什么特殊的,也没太当回事儿,还让人家满世界找我,真不好意思。”蔺珊说。

  北京地坛医院蒋荣猛——

  “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

  淡定、从容,这是蒋荣猛的一贯做派。

  1月9日,受国家卫健委委派,蒋荣猛前往武汉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守至今已两个多月。“我也想家啊。”午饭点儿,电话线一端,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说,“不过说实话,现在还不是松口气的时候。”

  在武汉期间,蒋荣猛到各个收治医院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并为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他的工作节奏以分钟计算,每天六七场面授课、跑六七个培训场地,培训了3600多人。有时嗓子说不出话了,但仍坚持继续培训。

  “也不是每天都这么忙。”透过电话听筒,蒋荣猛的答案透着耿直,不拐弯,很少用形容词,提到和防疫相关的内容,脱口成章,将一个个拗口晦涩的医疗名词翻译成“白话文”。

  为了给年轻人树立信心,他每次的培训开场都会说:“我是1月9日来武汉的,不是好好地站在你们面前吗?”

  在此期间,他的“也云论坛”微信公众号不断更新内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解读)》《非常重要,发热咳嗽患者就诊指引》《非常重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感染控制要点》《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经发布立即得到朋友圈广泛传播,有的当日点击率就达到8万多。此外,他还为多家媒体平台审核新型冠状病毒科普文章、词条、防护措施小视频。

  对于深入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病毒不可怕,有的只是对家人的愧疚。每次出差,蒋荣猛都不敢告诉家中的父母,同在传染病医院工作的妻子对于他的经常突发性出差已经习以为常,每次都会帮他“圆谎”。单位问她有什么困难时,她都摆摆手:“没有什么,这是职责所在,他就是干这行的。”今年读初一的孩子也会贴心地给父亲写信,送去最温馨的祝福。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蒋荣猛可以从容地转换不同的抗疫战场,可以长期坚守武汉而没有后顾之忧。

  阳和方起,汉城生春草。蒋荣猛说:“现在武汉已经有空床位了,这是一个好消息。”

  本版图片均由北京市医管中心提供。

白衣执甲 善作善成
隔离也是战斗
忙碌的一天
责编:熊 建 邮箱:bear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