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巴彦淖尔: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刘 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24日   第 08 版)

  在改良后的盐碱地里种植红花。
  邬 佳摄

  眼下,北方的天气最低温度已经低至零下十几度。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荣义村,地里秋浇的水已结上了厚厚的冰。在这个难得的农闲时候,村党支部书记丁红仍在村里八股渠边和施工队商议着工作。

  “砍伐证已经办下来了,咱们得加快土方工程进度,争取赶在3月份前把衬砌工程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丁红给施工队负责人嘱咐了几句,又指向渠边一片规划齐整的开阔地对笔者说,“你如果前两年过来,就会看到这片地盐碱露在外面,白茫茫一片,像下了雪一样,夏天下完雨,水渗不下去又排不出去,水汪汪一片。‘盐碱黑碱马尿碱,坑坑洼洼捞咸盐’,这是村里的老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顺口溜。一块块土地就那么被撂着,看着挺可惜的。”

  这里是沿黄灌区,母亲河哺育着这里的百姓,同时,这里的百姓也承受着土地盐碱化的伤痛。以五原县为例,全县共有230万亩耕地,其中120万亩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

  盐碱地改良后,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原先我们村有一万多亩盐碱化严重的土地,稍好的也只能种葵花。去年经过改盐以后,渠、沟、路、林逐渐配套,现在可供选择的种植品种一下多了。”村党支部书记丁红笑着说起了今年村里的新变化,“我们一方面依托项目区引进的企业,流转土地种植红花、牧草、海水稻,村民可以就近打工挣工资;另一方面示范种植了蜜瓜、大蒜、玉米,引进湖羊品种,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群众种养结合致富奔小康。”

  说起盐碱地改良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荣义村一组的村民王成林最有发言权。王成林家有20多亩地,其中盐碱地就有8亩。“农业专家在盐碱地下铺了暗管排盐,在地上用脱硫石膏和有机肥改良土壤,改良后的盐碱地明显收成好了,今年我家每亩葵花能比去年增收上百斤。”王成林对盐碱地改造的前景信心十足,“我们村的盐碱地还在改良的过程中,陆续还要往地里掺脱硫石膏。入冬以后,我也在收集牲口的粪便,来年能往地里投放几百斤有机肥。等到盐碱地肥力上来以后,就能和好地一样种玉米和葫芦这些庄稼了。”

  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种满庄稼的盐碱地,村民们收获的不仅有地里的收成,也有改造土地的成就感。

  “从去年正月初三开复工以来,我们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盐碱地改良上。我们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五原县副县长韩俊义说,目前五原县已开展22个盐碱地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因地制宜试种抗盐牧草新品种30个、向日葵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30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试验探索出9条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新路径。

  在广袤的河套平原上,从多年来盐碱地只能单一种植葵花,到现在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红花药材、海水稻和各种高产饲草,再到渔稻共生、微咸水养殖南美洲白对虾……巴彦淖尔市启动实施的484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通过大破大立集中连片土地整理,引才引智改盐技术集成攻坚,让一个个项目区的种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绿色变革,昔日的盐碱滩正在变身米粮川。

耕地美
平邑农民种地“六不用”
琼海:冬种时节田管忙
永州:水旱轮作增效益
巴彦淖尔: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甘肃:麦田里全程机械化
大化:荒山秃岭变身生态家园
责编:罗 兰 邮箱:dzzbl8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