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不只让你看热闹 还想引人想得更多更远……

一个小环节 意味着新变化

田姬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16日   第 11 版)

  捐赠仪式结束后,人们在“回归之路”展览上参观圆明园马首铜像。
  曲俊燕摄

    在展出了两个多月后,中国“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11月末终于落下帷幕。展览引来了大批文博爱好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展期都延长了。

           

  闭展前一天 仍人头攒动

  中国“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取名“回归之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精心挑选出25个文物回归故事、600余件文物展品,引领观众“重走”70年来文物追回的艰苦和精彩历程。

  在展览预计结束前3天,也就是11月13日,港澳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将自己收藏的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归国。展览为此特地延长了10天。在展厅内,马首与其他6尊兽首铜像一同展于圆明园海晏堂背景墙前。

  尽管展览已经接近尾声,但闭展前一天的展厅内依然人潮涌动。公众对此次展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

  在展区入口处,7尊兽首依次排开。新回归的马首铜像位居正中央,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由于慕名前来者众多,展厅专门开辟了参观通道,等候队伍排到场外,大家在马首前驻足、合影,也不忘拍下这难得的热闹场景。

  作为中华文化精品,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和东晋王珣的《伯远帖》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众人“捧月”、排队瞻仰的待遇,人们围着展柜仔细品评,听讲解员讲述珍贵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虽然10月17日以后,展览均以复制品示人,但观众观展的热情丝毫未减。

  文字说明 与以往不同

  这次展览中,有一些细小的变化,显示出展览设计者全新的价值阐释思路。

  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圆明园兽首、“乐威毅公祠”铁钟、义和团旗帜,这些文物的回归,既铭记着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时受外族欺凌的历史,又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它们的展出能够激发当今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教育意义,这正是文物社会价值的体现。于是,这次展览中的价值阐释说明,更多地表达出“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来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陈昀,曾经参与此次“回归之路”展览的展品说明撰写工作。据他介绍,以前做文字说明时,只要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角度来进行阐释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明何时何地发生过什么。但这次他们更希望从精神、情感层面来阐释文物对现在人们的影响。

  在展品说明中加入对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阐释,正是此次文物说明中细微却很重要的变化。

  展品中还有由意大利政府返还的文物和曹其镛捐赠的漆器文物,这些文物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后者所具备的精妙工艺更是有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对于今天的参观者而言,其更多意义在于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于是,展览的现场说明中,有意识地加入启迪文化交流互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播理念更新 影响展陈

  2015年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已经将“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纳入到文化古迹的价值中。2019年10月国家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次申报指南中“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样成为新标准纳入其中。

  在陈昀看来,文物是文化资源。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如何能够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对文物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延伸阐释,不但为展品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背后更是整个文博行业价值理念的转变:通过增加展品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探索,逐渐将展览交流空间内的主角,从“物”换成了“人”。

  围绕着“人”,博物馆界“玩”出了更多新花样。陕西历史博物馆结合高科技、多媒体元素,让严肃的历史人物摇身一变换上了能歌善舞的现代面貌,这种生动通俗、便于传播的方式让“国宝”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故宫则带头开发出新潮的文创产品,打造出了“故宫淘宝”这个家喻户晓的响亮品牌。敦煌壁画更是跳出莫高窟凝练成敦煌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象征。这些探索,与此次展览中以文字说明来演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可以看做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和探索。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的遗产数量还会继续“第一”吗?(看·世界遗产)
加入IUCN对中国自然遗产领域的影响(看·世界遗产)
一个小环节 意味着新变化
“追古”与“利今”
博物馆:越来越强的媒体特性(专家观点)
责编:齐 欣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