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中国长城和哈德良长城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在1987年同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二者虽然在规模上相去甚远,但都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数个世纪以来,两座长城都深刻影响了周边人民的生活……

双墙之间

本报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1月11日   第 11 版)

  世界遗产
  英国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边疆”的组成部分,横亘英格兰北部,连接了不列颠岛东西海岸,墙体长度只有80英里(约129千米),但在其西端,沿西海岸分布的一系列要塞(Forts)和瞭望塔(Towers)将其防御体系向南延伸了25英里(约40千米)。

  世界遗产
  中国长城
  中国长城是由长城本体和附属设施组成的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分布于中国境内的15个省份,总长度21196.18千米。长城修筑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都是同类文化遗产难以比拟的。
  此次会议考察地点,设在北京北部的金山岭、箭扣沿线。

  河北迁西县潘家口明长城23号敌台

  哈德良长城灰石护墙的冬日景观

   此次“双墙对话”期间,中英专家要考察金山岭、古北口、箭扣长城区段。这些精彩而险要的遗址,吸引了所有与会专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争相攀登。

  2019年11月7日,第二届中英“双墙对话”研讨会在北京闭幕。

  中英双墙对话项目,缘起于2017年2月举行的中英文化遗产高级别对话。同年12月,在中英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对话期间,在刘延东副总理与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见证下,中英双方签署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关于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的全面合作协议》。

  2018年3月,在英国举行了第一届“双墙对话—中国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管理研讨会”。

  2019年7月5日,在第43界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历史建筑暨遗迹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举办“中英双墙合作”主题边会。

  

  长城保护员梁庆立又一次登上了他异常熟悉又无比珍视的河北唐山榆木岭长城。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巡查、捡垃圾、上报长城破坏情况、归安倒塌的城砖、宣传保护长城知识,等等,有时,他还要劝阻“驴友”在城墙上刻刻画画。

  一辆黑色的摩托车,是他在巡查过程中最重要的“战友”。跟他一起参与进来的社会公众力量的确在增加,也有更多居住在周边的村民参与进来。这是如今中国长城保护行动中公众参与力量不断壮大的生动诠释。

  中国长城:

  大部分精力仍放在抢救上

  实施“最小干预”的修复方案

  今天,中国与英国都担负着保护长城的使命,两者之间既各有特点,又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而两国对长城的保护也有着各自的特色。相较于文献缺乏的哈德良长城,中国长城尤其是明长城的历史文献记载丰富。长城的调查与修复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保护长城安全、稳定为前提,“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是长城保护中的重要原则,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保持长城古朴的历史形态。基于现状整修与局部修复,基本保持长城的现有形态,对破损严重部位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这种对长城实施现状整修和养护的方式,真实性更高,使长城自身的雄伟感和沧桑感得到很好保持,得到文物保护行业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2006年至2011年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彻底摸清了长城本体、环境和保护管理状况,并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得到了长城的精确长度和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依法对长城进行了认定和发布,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长城资源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共享,并通过开通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长城资源、保护管理等基本信息。

  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模式

  而对于在长城开展有重点的保护修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入保护工作非常重要。随着社会效应的彰显,长城保护状况明显改善,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张剑葳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他所在的团队负责配合实施箭扣长城修缮,并进行修缮工程试验段的数字化记录,这个项目得到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资助,有效地解决了长城修缮中的资金问题。在张剑葳看来,这样的尝试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用来自公众的钱进行修缮工作,也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如何将修缮进程及时反馈给公众,实现有效沟通。

  “双墙对话”进行时,有一个由中方演讲者带来的英文简写词,却令英方专家感到“陌生”,这个词是“IP”。

  怎样广义理解文物的“IP”?放到今天,这需要一个更宽阔的语境。“互联网+中国文化”“科技+中华文明”……让文物“活起来”,远不止是制作文创衍生品那样简单。围绕文物,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对其内涵进行挖掘、阐释、传播,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其中,文物是核心要素,是价值创造之“源”。

  今年7月,微信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布了一款名为《一起修长城》的小游戏,用户既可以在玩的过程中了解长城的历史,还可以直接参与到长城保护修缮项目中。这个新玩法与过去仅仅将历史建筑数字化不太一样。这或许是提高世界遗产传播效果的新尝试,毕竟,从“知道”长城到“了解”长城,中间还需要向公众传递更多——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

  从考古的角度来说,哈德良长城不仅包括长城本体的墙体、壕沟、塔楼,还包括要塞、道路、临时营地、平民聚落等构成的罗马边疆景观。

  不清楚认知文化遗产,就不可能有效地保护、保存、展示和传承给后代。“从每个遗产点层面和整体遗产地层面评估罗马帝国边疆突出普遍价值属性变化的影响”,是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核心。

  含自然景观在内的保护和发掘

  保护管理特色之一是保护长城本身的同时,哈德良长城非常注重对周围景观的保护。《在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中,对许多重要内容做了细节上的详细体现——对某些土地特殊管理以保护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稀有植被、候鸟冬季栖息地等等。

  两个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多个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及其它受保护风景区,这些都位于哈德良长城沿线。

  还有一处关键的影响因素,是航空遥感技术在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展。这不得不提“航空激光雷达影像扫描”,对于发现新遗迹和加深对已知遗迹的理解方面,激光雷达相较于早年的测绘技术,三维数据精准度大大提高,在有遮蔽物的情况下也能增加识别精度。

  哈德良长城:

  考古与公共开放做得更棒

  动员社会力量的更广泛参与

  对于哈德良长城,开展世界遗产价值传播与《世界遗产公约》第五条关于执行“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政策密切相关。

  以受到海岸侵蚀影响的贝克福特罗马墓地的保护项目来说,参与人员分别是专业考古学家和来自当地考古协会的志愿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志愿者参与到对世界遗产古迹保存状况的监测工作中,在英国浓厚的“志愿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文保单位、慈善组织,抑或许多小商店都会招募志愿者。这是双赢——年轻的志愿者由此得到能写入简历的宝贵经历;退休后想来发挥余热的志愿者也能够从中继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行经多个地方政府辖区,大部分遗产坐落于私人土地范围内,向公众开放的遗址也分属不同所有者。对于哈德良长城来说,合作—开放,是英方专家的强项。

  除此之外,哈德良长城保护的另一个特色在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通过与长城附近居民协调,由长城沿线700多个土地的所有者及承租人共同承担管理责任,此举收到了良好效果,并因此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典范。

  换个角度来说,唐山的长城保护员梁庆立与他的英国“同行”在时空相隔中,保护长城的身影一次次重叠,他们弯腰、起身、拾级、伫立,影子逐渐嵌进了厚重的城墙。

  (本版照片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

双墙之间
长城与中华文明(看·世界遗产)
历史上的哈德良长城研究(看·世界遗产)
责编:齐 欣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