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我为母校写支歌(我和我的祖国(30)·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李 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26日   第 05 版)

  东盟留学生在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上尽情欢笑。
  李 勇摄

  “一条历史的长河,从巍巍的苗岭中奔来,苗舞侗歌就这样随着长河,飞出大山、融入世界……一座年轻的学府,在柔柔的清江里映起,凯里学院就这样伴着岁月,立足贵州、扬名海外……”

  每当这首歌曲在校园响起,我都会驻足倾听,而且每一次的倾听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首歌曲是我10年前为母校贵州凯里学院创作的,它倾注了我浓浓的爱校之情,也是我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的最好诠释。

  2006年2月14日是个好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凯里学院,实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00多万苗侗儿女的百年梦想,谁不为之欢欣鼓舞?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一所地处祖国大西南、又是全国最大的苗族侗族聚居地的地方本科院校,凯里学院的建立得益于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

  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管理干部,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凯里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进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每走一步都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凯里学院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就拿学校的人才引进和招生方式来说,由封闭变为开放,由单一变为多元,招收的学生生源从省内走向省外,从国内走向世界。这印证了“立足贵州、扬名海外”这两句歌词的意义。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专业教育交流活动,覆盖中国、东盟和特邀伙伴国1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0届,已成为颇有影响的教育交流活动品牌。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的带动下,凯里学院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特别是学校独特的区域环境和办学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学生前来留学。东盟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的到来,为苗乡侗寨的高等学府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有幸参与了这些活动,为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收获感到无比自豪。

  校媒记者、艺术教师、管理干部等多重身份,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们进行交流。通过教学、采访,与他们交心,有的成了好朋友,有的甚至成了忘年交。当然,这之中还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记得我采访过一名“奶奶级”的留学生,她来留学时已经61岁了,我深深被她的求学精神所感动,遂写成稿件发到报社。该稿发表后,我给她送去样报,她十分兴奋,突然给我来了个“熊抱”,我在不经意间被惯性冲到了沙发角,引得在场的几名学生哈哈大笑。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一名留学生来跟我学习中国书法,可她几乎不会说中文,而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高。怎么办?我想到了用“形声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法,果然情况大有好转,渐渐地感到了教与学的乐趣。有时为了让她明白一个字的含义,我和她都“手舞足蹈”起来,我对面办公室的同事不清楚情况,都围到窗前看热闹,问这是什么教学法?我答:“情景教学。”接着我笑问:“评价如何?”大家齐声说:“好!”。

  在与东盟留学生班的交流中,恰逢春节前夕,我和这些来自东盟国家的同学们过了一个别样的中国新年。我现场教他们写春联,讲“福”字的含义,给他们送去了温暖、送去了祝福、送去了中国文化。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幸福,这不仅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个中国公民的由衷表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想我能做的就是爱岗、敬业、奉献,不忘初心,踏浪前行。我要用为母校写歌的激情去为新时代的中国讴歌!

  (作者为贵州凯里学院高级编辑)

所罗门习俗(礼仪漫谈)
我为母校写支歌(我和我的祖国(30)·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孟买姑娘对中国文化着迷(海外纪闻)
“嘛”的正确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勿非法购买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领事服务)
勿非法办理几内亚比绍护照(领事服务)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