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对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说,阿尔巴尼亚这个远在欧洲东南部的国家稍显陌生,但我们的父辈时常还能脱口而出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名字、中国专家援建阿尔巴尼亚的故事。
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70年一路走来的中阿关系留下了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乘坐出租车前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28号的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看起来已有些年纪的出租车司机一路上十分健谈,当我们问他是否对阿尔巴尼亚有所了解时,他连连说“有印象有印象,当年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很流行”。
我们在使馆见到贝洛尔塔亚大使后,告诉他中国出租车司机对阿尔巴尼亚的印象,大使立刻问“这位出租车司机跟我一个年纪吧”,并字正腔圆地说出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的中文名字。贝洛尔塔亚大使与普通中国出租车司机之间的这番“隔空”对话,何尝不是中阿传统友谊强韧生命力的一个注脚?
我们在与贝洛尔塔亚大使的互动中,对阿尔巴尼亚人与中国人的亲厚之情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当我们为拍照布景时,大使亲自帮我们抬动桌椅;当我们提出需要一些阿尔巴尼亚的素材用于视频制作时,大使就带着我们到他的办公室挑选;当我们问大使能不能加微信好友时,他立刻欣然同意并设置了朋友圈“全部可见”。
贝洛尔塔亚大使第一时间就在他的朋友圈分享了接受采访的感想:“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网的年轻团队给我的使馆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开始这一天。我们谈论两国70年友谊与合作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也试图用年轻人的方式拉近与大使的距离。比如,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和大使来了个“N连自拍”。我们主动提出一起摆出“双头鹰”手势自拍。大使颇为惊喜地指着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的双头鹰说:“你们知道怎么做?”
关于大使专访的图文与短视频报道一经推出,立刻引发网友共鸣,24小时内网络阅读(播放)量超100万。读者通过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个个暖心的故事,在70年历史长河中捕捉关于中阿友谊的吉光片羽。海外网“头条号”网友回忆道:“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伏击战》等都是儿时的记忆。”海外网“企鹅号”网友则说:“中阿是老朋友了,真还有些亲热感!”海外网微博网友更是表示:“友谊永远在两国人民心中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