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9月13日 星期五

我和筷子的缘份

陈嘉慧(十七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3日   第 11 版)

  有一天,我和朋友去吃中餐,不经意间瞥见邻桌的一对荷兰夫妇娴熟地拿着筷子。对于他们而言,筷子好像一个搬运工,忙碌地穿梭在菜肴和他们的唇齿之间,夫妇俩悠然自得地享受着餐桌上香气扑鼻的中国美味。外国人能这么熟练地使用筷子,看来平时没少练啊。想到这儿,儿时的一段经历浮现在眼前。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便鼓励我用筷子夹菜。在起初学习用筷子的那段时间里,我不解过、抗拒过:其他小朋友在家都用刀叉,为什么我要用筷子吃饭?每次当笨拙的小手拿起筷子,就好像要和眼前的食物展开一场“厮杀”。当我最终用筷子将食物“夹住”,正得意洋洋地要张嘴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筷子松了,到嘴边的“肥肉”也就骨碌碌地“逃脱”了。看着掉在地上的食物,一种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嫌弃地将筷子扔到地上,生气地说:“哼,筷子不好用,我要用叉子。”妈妈见状,重新给了我一副干净的筷子,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再来试试。”然后耐心地给我示范如何用,我终于学会了用筷子夹食物。

  后来我上了中文学校,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通过用筷子夹花生米的游戏告诉我们,用筷子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我们用筷子时,需要手部肌肉一同参与。我才知道,原来使用筷子能有效促进和刺激大脑组织发育。小时候我对筷子的理解和排斥,在那次的课堂上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如今我明白了,筷子不但和中国文化有关,平时用它还有锻炼肌肉和大脑的作用。

  又有一次,我学到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老人让他的儿子们分别去折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以此教育孩子们要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最强大力量。筷子的启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荷兰学校里,老师会时不时地布置一些团队作业,我就想到“筷子精神”,为了实现目标,大家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上菜了,我们吃吧!”朋友的话让我的思路从回忆中走出来。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主动帮我夹菜。我也拿起了筷子,给他夹菜。眼前的这两双筷子就像两个互相关爱的恋人,我在心里默默许愿,但愿我们也能像一对筷子一样在一起品尝未来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小和筷子结缘,感恩我的生活中一直都有它的影子。在我的心里,筷子不仅是不可或缺的餐具,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启发,伴着我一路成长。

  (寄自荷兰)

孔子学院开学了
本不离身 勤学中文
朴东焌:“做公益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我和筷子的缘份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